咖啡館“下沉”,可以“沉”到哪里?
崇福鎮橫街的“和平招待所”、洲泉鎮金雞路的“洲映”、梧桐街道桃園村的“巡·花園”、河山鎮畫圣浜理想村的“漫漫咖啡”、屠甸鎮恒豐村的“長夏小院”……
從小鎮到鄉村,我們身邊出現了越來越多咖啡館的身影。它們還有一個共性——經過“微改造、精提升”后,搖身一變,各有特色。
如果說,柴米油鹽是生活,那咖啡不是生活的必需品。但如今,咖啡逐漸成為年輕人社交的熱門選擇,更成為一個新的消費熱點。除了繁華的城市,小鎮甚至鄉村需要咖啡館嗎?答案是肯定的。
老房“有喜”
風景成為咖啡館的最大賣點
崇福橫街,毗鄰徐自華故居,有一家充滿格調的老宅咖啡館——和平招待所。拐過街角,長長的石板路上落滿細碎的陽光,淡淡的咖啡香氣從弄堂里飄來。中式建筑風格的老房子,通過改造提升,變成了一間咖啡館。在這里喝一杯咖啡,能享受運河邊江南小院的靜謐,盡享古宅慢時光。
2021年,崇福鎮啟動運河文化歷史街區橫街保護整治項目,老街重新煥發生機。在歷史文化街區打造一家別具特色的咖啡館,無疑是鬧中取靜的最佳選擇。和平招待所的咖啡,也給古色古香的老街注入了一股摩登文藝風。
位于崇福鎮橫街的“和平招待所”。 中心記者 顏明芬/攝
和平招待所的主理人之一沈恒煥,是一位“90后”崇福姑娘。在她看來,“偷得浮生半日閑”的慢生活或許是每個人心中的“詩和遠方”。“老街安靜又有文化韻味,很多人與其說是來店里打卡,倒不如說是尋一個舒適的地方放空自己。”點一杯咖啡、得一日閑暇,時間在這里放慢了腳步。
“在小鎮的老街上開咖啡館,會有人來喝嗎?”這是不少街坊的疑問。等到咖啡館開張,走進來一看,他們也不由嘖嘖稱奇,還會自發向游客指點起這個藏在深弄里的好地方來。
斑駁的墻體被粉刷一新,老房的主體結構一點沒動,只做了加固和翻新。咖啡店的名字,也繼續沿用原先老房子“和平招待所”的名字。“拍照、聊天、曬太陽,令我驚喜的是,來往的客人中不只有年輕面孔,還有不少中年人,甚至上了年紀的老人。”沈恒煥說。
當咖啡館開到小鎮、鄉村,不僅僅是為顧客提供一杯咖啡,更包含著自然與人文環境提升等諸多元素。在鄉村旅游的迭代升級中,來自城市的醇香咖啡與有顏值、有韻味的美麗鄉村正走向融合。
露天餐廳、影音空間、綠蔭草坪……位于桃園村的“巡·花園”,呈現出“慢”和“漫”的美好生活形態。在創辦人于曉蓮看來,他們賣的不是咖啡,而是空間,“我們更希望提供一個美學空間,方便大家放松或交友。”
小院由閑置農房改造而成,大到院子布局,小到一花一草,都是她與施工隊一起設計完成的,每一處都傾注著她對這家店的心血。個性化、定制化、儀式感,抱著這樣的理念,她將自然風光與現代美學相結合。
位于梧桐街道桃園村的“巡·花園”。
“目前,我們的主營業務是團建、沙龍、婚禮、派對,暫時沒有對散客開放,但已有不少人慕名而來。”于曉蓮介紹,接下來,她將按照小院的接待能力,適時調整針對散客的開放時間,希望大家可以在這里感受“向往的生活”。
在美麗鄉村,看花開花落,望云卷云舒,這不就是美好生活該有的模樣嗎?
鄉間新事
越來越多的年輕人回來了
如今,咖啡館作為一種新型業態,吸引的不僅僅是“打卡”的年輕人,更吸引著有夢想的年輕人“造”咖啡館。
洲泉鎮金雞路,南市橋西側的城市驛站二樓,便是“洲映”的所在。河畔矗立著獨棟建筑,路過此地的人,一定會被店招上明顯的標志所吸引。
咖啡店名字的靈感,來源于“風雅桐鄉”十二樂章之一的“水映洲泉”。翻看菜單,更是滿滿的“洲泉味道”——印象石頭山、馬鳴清荷、風沐岑山、東田物華、品韻南莊、醉憶清河……濃厚的小鎮風格、現代簡約的裝修、品質上佳的咖啡,不必花心思推廣,就不斷有探店的人前來“打卡”。
位于洲泉鎮的“洲映”咖啡館,取自“水映洲泉”。
“我們想用更為年輕化的思維,將咖啡與洲泉的文化底蘊融合起來,讓更多人知道洲泉、了解洲泉。”洲映的主理人之一沈佳東是一名土生土長的洲泉“90后”。他告訴記者,“書吧+水吧”的模式是打造“洲映”的重點。讓更多人從“洲映”認識“洲泉”,傳播洲泉文化,是他和幾位朋友開這家咖啡館的初衷。
一家家咖啡館的到來,不知不覺間,讓小鎮、鄉村發生了新變化。
而年輕人的返鄉,也為小鎮、鄉村發展提供了新業態、新理念、新思路。
白色為主基調的房屋坐落在漫漫水田當中,清風在草地和樹木間溫柔吹拂。河山鎮畫圣浜理想村,重現豐子愷筆下的田園詩意。在游客服務中心,有一家“漫漫咖啡”,“漫”說的既是豐子愷的漫畫,也是理想村“漫田畫鄉”的設計理念。
“90后”湖州姑娘計丹云,目前是畫圣浜理想村的品牌宣傳經理,在上海等大城市闖蕩后,她選擇來到鄉村,和團隊的小伙伴們一起筑夢。“看著村莊脫胎換骨的改變,志同道合的朋友相聚在一起,我覺得自己在做一件非常有意義的事情。”
晚上,在周邊企業工作的人會到這邊點一杯咖啡,坐在室外的椅子上吹吹風。有的人也會問:為什么這里叫“理想村”?正如理想村的定位——一個人的夢想叫夢想,一群人的夢想叫理想,這里匯集了向往美好生活、熱愛自由、熱愛鄉村的人們。
另一邊的屠甸鎮,恒豐村的“長夏小院”里,“95后”返鄉創業青年徐斌濤為客人調制咖啡之余,依舊忙碌著自己的攝影事業;屠甸小學對面,一座籬笆圍起的小院子里,醇厚的咖啡香與淡淡的花香撲面而來,“90后”姑娘張瑜經營著“茉立”,繼續著自己的熱愛,與咖啡、鮮花一起成長。
小鎮、鄉村的咖啡館,何以具備如此強的吸引力?“現在,我們都不愛去景點湊熱鬧,自己到處走走看看就挺好,各地的咖啡店正好作為歇腳的地方。”采訪中,一位游客的話為我們揭開了答案的一角。
位于屠甸鎮的“茉立”咖啡館。
近年來,我市持續推進美麗鄉村建設,不僅大幅改善了鄉村面貌,更進一步推動了全域旅游。美麗鄉村豐富的業態,正在吸引不同的人群,讓他們到鄉村里走走看看,靜下來、留下來。而在疫情影響下,本地游、周邊游、輕度游和度假游成為基本形態。
與此同時,從2021年開始,我市開展“微改造、精提升”工作,推動旅游業“體驗更精致、設施更精良、景觀更精美、服務更精心、運營更精細”。這些,都為小鎮、鄉村飄出咖啡香提供了更多可能。
作為一種場景化的旅游新業態,甚至說是文化空間,小鎮、鄉村的咖啡館正好滿足了游客在路上、在鄉間“停下來喝一杯咖啡”的需求。但是,單靠一杯咖啡,來保持咖啡館持續良性的運作,比想象中難,這是采訪中不少咖啡店主的感受。未來,更多業態融合是一種趨勢,也能讓更多咖啡館真正扎根鄉間。
(本版照片除署名外,由受訪者提供)
相關新聞:
1.本網(桐鄉新聞網)稿件下“稿件來源”項標注為“桐鄉新聞網”、“今日桐鄉”、“桐鄉發布”、“桐鄉時間”、“FM97.1”“桐鄉市廣播電視臺”等的,根據協議,其文字、圖片、音頻、視頻稿件之網絡版權均屬桐鄉新聞網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未經本網協議授權,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復制發表。已經本網協議授權的媒體、網站,在下載使用時須注明“稿件來源:桐鄉新聞網”,違者本網將依法追究責任。
2.本網其他轉載稿件涉及版權等問題,請作者或版權所有者在一周內來電或來函。聯系電話:0573-89399340 市府網:5593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