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永官 桐鄉人,畢業于桐鄉第一中學。現為中國科學院院士、發展中國家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院城市環境研究所/生態環境研究中心研究員,長期從事環境土壤學和環境生物學研究。現居北京。
人們常說,人上了年紀就樂于回憶往事,我這五十出頭的人,對年輕時的經歷念念不忘。如今雖然高中畢業30多年了,但是高中生活的一些場景仍歷歷在目。桐鄉第一中學,這是我人生的起航地。
上世紀八十年代,大家似乎沒有像現在這樣關注中考。我們初中班上有六位同學有幸考上桐鄉第一中學,那可是全省八十所重點中學之一,一年僅從全縣招收一百名左右的學生進入兩個重點班。從某種意義上講,進了桐鄉一中重點班幾乎一半跨入了大學的門檻。我依然記得那時一學年的學雜費是13.4元,已經是一筆不小的費用。為此我父親還專門召集我兩個哥哥開會,“專題研討”是否同意我去上高中。我父親希望我能讀書成才,一直默默指望我能考上大學。所以我能考上桐鄉一中,自然全家都滿心歡喜。我父親的期望便一直鼓勵著我上大學,上研究生,直至出國深造。記得小學四年級時老師告訴我們,大概同齡人中不到2%的人才有機會上大學,自己便暗暗下決心要努力學習,爭取將來考上大學,長大了有所作為。現在想想,一路走過來確實不易,但也正是這樣的理想支撐著我一步步成長。
雖說現在老家交通便利,但是三十多年前去一趟縣城也是不容易的。高中開學那天,父親帶著我搭乘京杭大運河上的客運輪船,帶上簡單的行李,第一次送我去上學。這么多年過去了,我依然記得那天的情景。清晨船開在運河上,微風陣陣,空氣中彌漫著輪船掛機散發出來的柴油煙。我當時心中充滿了期盼,但也略帶惆悵,畢竟是第一次真正意義上離開親人去縣城學習并開始集體生活。
當時桐鄉一中的校園,從大門到學生宿舍是一條大道。一進門大道兩側是有些年齡的梧桐樹,其中一棵梧桐樹上還系了一塊大鐵片,是上學敲鐘用的。大道往宿舍延伸,兩側便是教室。學校大道兩側梧桐樹下還有兩排宣傳櫥窗。我們報到時,上一屆一些大學的高考招生宣傳資料整齊地擺放在櫥窗里。我依然記得,到校后好幾天我都抽空在櫥窗前徘徊,仔細了解不同大學的介紹、欣賞不同大學的校園風景照片。現在回想起來,當時看著這些大學介紹時心里充滿了無限的期待,雖然剛進高中思緒已經飛向大學了。
那時,我們的高中生活還是挺艱苦的,大家都是第一次過集體生活,都挺想家。我依然記得,在課堂上偶爾開小差,清早聽到隱隱約約的雞叫,還以為母親在遠處呼喚我的乳名。那時學校的就餐條件十分簡陋,我們自己從家里帶米到學校,食堂幫助蒸米飯,提供菜肴。那時食堂就餐沒有凳子,我們八人一組圍在水泥五孔板做成的餐桌旁,一起分一盆菜。我似乎還記得,通常每周四中午是紅燒豆腐,周五是紅燒五花肉。那時我們通常一個月回一趟家。為了省去坐公交的錢(約兩角),我們幾位來自濮院的同學都相約周六吃完中飯步行回家。這一走大概要接近兩小時的樣子,我們沿著當年的國道邊走邊聊天,也不覺得辛苦。
盡管高中階段生活艱苦,但是我們感到充實和歡樂。老師對我們的教育非常到位,每一位任課老師都是竭盡全力傾囊相授。時間已經過去快四十年,當時課堂上老師們講課的神態以及自己被叫到回答問題的場景都恍如昨天。我們平時學習非常緊張,功課安排很緊,老師們對我們的作息有嚴格的規定。我依然記得,我們宿舍在午休和晚上熄燈后的一段時間是海闊天空閑聊的黃金時刻。為了確保我們的睡眠時間,當時的副校長楊老師負責巡視宿舍,嚴格控制我們閑談的時間。歲月更迭,楊老師當年站在窗外傳來的制止我們聊天的沙啞卻堅毅的嗓音仍縈繞在耳旁。二十多年后,我在福建上杭縣交流時還見到了在那里工作的楊老師兒子——楊震先生,他在那里掛職任副縣長,我們還一起回憶了當時在學校的一些往事。
當時在高中,我們除了正常學習課本知識,還會參加學校組織的科研活動。還記得我和徐炳祥同學在物理老師沈正之指導下合寫了論文《關于黑管音樂演奏的數學方程式表達》。這個成果還獲得了桐鄉市小發明小創造科技論文三等獎,這篇論文現在還能在桐鄉市檔案館中查到,也恐怕是我第一篇“學術論文”了。在研究過程中我和徐同學經常一起探討。有天晚上我和他一起漫步在學校東側體育場的煤渣路上。那是初秋的夜晚,明月高照,空氣濕潤且略帶一絲涼意,我們談論著我們的夢想,內心卻是火熱的。
在高中階段我們還利用學校圖書館開展豐富的課外閱讀,同學們的知識增長很快。現在依然記得,當時學校編印的一本白皮書,是關于科學家的故事。這本書的第一篇是著名報告文學家徐遲撰寫的關于陳景潤的報道。里面還有很多科學家,像童第周、蘇步青、謝希德等。通過這本書我了解了新中國第一批杰出的科學家,他們在一窮二白的條件下建立了中國現代科學研究和教育體系。這些科學家的榜樣力量至今還在激勵我不斷前行。我還記得我們當時班上訂閱了《中學生》雜志,每期都會介紹一所大學和一位科學家。每次新一期到了,我總是想搶先看看。至今我還記得,其中有一期介紹云南大學,熊慶來先生曾經擔任校長,也通過介紹了解到熊校長作為伯樂發現了華羅庚先生。這些科學家的故事始終激發我們年輕的夢想和對知識的無限渴望。
歲月如梭,一轉眼離開母校已經快四十年了,但是我對高中的時光始終念念不忘。有一次回桐鄉,晚上完成了工作后我還“偷偷”溜進校園,正值同學們結束晚自習陸陸續續回宿舍。看見此景,我努力找話題想跟他們聊天,但孩子們并不知道我是誰,只是隨意的幾句對答。而正是這幾句隨意的對答讓我穿越時間隧道回到我自己的高中時代。我深知高中時代打下的烙印是終身的,正是在高中階段扎實的基礎訓練才使自己在科研道路上一直能邁出堅實的步伐。
2022年9月27日,定稿于哥本哈根機場
朱永官與高中老師合影 左起:楊敏英、丁偉駒、朱永官、沈云豐、陳玲芬
相關新聞:
1.本網(桐鄉新聞網)稿件下“稿件來源”項標注為“桐鄉新聞網”、“今日桐鄉”、“桐鄉發布”、“桐鄉時間”、“FM97.1”“桐鄉市廣播電視臺”等的,根據協議,其文字、圖片、音頻、視頻稿件之網絡版權均屬桐鄉新聞網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未經本網協議授權,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復制發表。已經本網協議授權的媒體、網站,在下載使用時須注明“稿件來源:桐鄉新聞網”,違者本網將依法追究責任。
2.本網其他轉載稿件涉及版權等問題,請作者或版權所有者在一周內來電或來函。聯系電話:0573-89399340 市府網:5593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