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视频一区二区三区-日本视频在线观看不卡高清免费-日本视频中文字幕-日本视频中文字幕一区二区-成人精品视频在线观看-成人精品视频在线观看播放

首頁 熱點 人文 教育 視聽 公告 概況 健康 財經 掛號 攝影
您當前的位置: 首頁 > 人文桐鄉>文學

桐鄉“四醬”,真香!

2022-10-27 10:10   來源:    作者:    編輯: 沈劍慧 發表于:  浙江桐鄉

  有一種幸福叫生活在桐鄉。能喚醒鄉愁記憶的,不只是熟悉的風景,更有那忘不掉的“家鄉味”。“桐鄉風物”欄目,聚焦桐鄉獨具特色的風物特產,帶你尋找記憶里的“桐鄉味道”。


  中華飲食文化中,“醬”的地位至關重要,開門七件事,柴米油鹽醬醋茶,醬排行第五。細細想來,從南到北,從東至西,似乎沒有一個地方是全然不吃醬的。

  在桐鄉人的飲食體系中,“醬”同樣扮演著極其重要的角色。“醬”可以是一類佐食調料的統稱,如桐鄉人愛吃的甜面醬、紅辣醬,還有頂頂有名的桐鄉辣醬。“醬”也可以指代一種食物加工方式,經歷了漫長發酵環節的小麥、黃豆、蔬菜、肉等食物,既實現了保存時間的大大延長,更完成了對風味的二次轉化。


桐鄉辣醬

  醬的風味千變萬化,總是隨著不同地區習慣口味適時調整,正如四川的郫縣豆瓣醬注重“麻辣”二字,東北的大醬主推“咸香”風味,桐鄉出名的醬則是以“甜辣”著稱。

  身處繁榮富庶江浙滬“甜食圈”的桐鄉人,卻偏偏生出喜食辣味這樣的脾性,不得不說桐鄉的飲食文化是有些另類的。但桐鄉人追求的辣又與其他地區不同,以甜為主,甜中微微帶辣,辣甜兼備的桐鄉辣醬可謂滿足了桐鄉人對美味的全部想象。

  小小一瓶辣醬,何以冠得上“桐鄉”二字?不得不說,這瓶辣醬還是有些來歷的。


圖片

“梧桐牌”桐鄉辣醬。        

  桐鄉辣醬,也稱桐鄉甜辣醬,據傳有著近三百年的歷史,乾隆年間因被選為貢品而聲名大震。清末,泰順籍老板杭長盛到桐鄉城里南門直街中段開辦杭長盛醬園,并請來師傅專門研究“桐鄉辣醬”,從此桐鄉辣醬香飄萬里,涌現了丁永大、利盛、源大等一批制醬老字號。

  在上世紀90年代前,國營的桐鄉釀造廠生產的“梧桐牌”桐鄉辣醬曾經風靡江浙一帶,不少上海人專程前來求購,走親戚都要特地帶上幾瓶辣醬送人。但好景不長,隨著市場經濟時代的到來,釀造廠“一廠獨大”的局面被打破,在激烈的價格戰中,“梧桐牌”舉步維艱,逐漸在桐鄉人的生活中銷聲匿跡。

  錢利榮正是從那個時候開始學習制醬,等到后來桐鄉釀造廠停產,又請來了釀造廠的生產科長喬掌泉,獲得了正牌梧桐辣醬的全部生產工藝,并注冊了“蠶葉”牌商標。時鐘的指針撥轉到現在,曾經意氣風發的年輕人變成了眼前的老人,30年間,昔日桐鄉遍地開花的制醬廠,如今只剩4家,而錢利榮所在的桐鄉市高介灣醬菜廠,成了日曬這種傳統制醬工藝的唯一堅守者。

  霜降節氣,天氣漸冷,走進位于梧桐街道的桐鄉市高介灣醬菜廠,馥郁的醬香味撲鼻而來。醬園里,50只碩大的醬缸排列得整整齊齊,經歷了一整個夏天的日曬夜露,缸中的醬料變得黏稠重,顏色紅亮,紅中帶紫。

  圖片

醬園里的醬缸排列得整整齊齊。   

  跟醬打了半輩子交道,錢利榮深諳制醬之道。

  醬的制作,時節的把控至關重要,一年只做兩批醬,分別選擇在每年的春夏和秋冬交界之時,此時氣溫穩定在20℃到25℃,晝夜溫差小,晴多雨少,是下新醬的最佳時節。

  原料的選擇同樣不可小視,面糕選用優質面粉蒸制,韌性足,發酵后自帶糖香味。

  若要做出一瓶好醬,最關鍵的就是這曬醬環節,溫度、鹽度和陽光的絕妙配合下,醬缸里的微生物此消彼長,漫長時間里悄然進行著對食物風味的轉化,等到醬料變成純正的醬紫色,便是品嘗美味的最佳時間。

桐鄉醬菜

  醬菜的意義在于,在那些吃不到新鮮蔬菜的時節里,依然可以保證餐桌上的蔬菜供給,是那些物質缺乏的年代不得不嘗試出的一種解決方式。

  桐鄉農村地區家家戶戶制作醬菜,原料以榨菜和介菜為主。醬菜的制作是門力氣活,菜疊在缸里,放一批菜撒一層鹽,然后壓實,擠出水分,這也是童年時一旁觀望的我們最期待的一個環節,沒等一聲令下就已經套上雨鞋,一副躍躍欲試的樣子。最后壓上一塊大石頭,既能保證充分腌制,也能防止醬菜因接觸空氣而變質。

  技術革命帶來了社會翻天覆地的變化,也改變了中國人餐桌上的食物結構,大棚里的新鮮蔬菜一應俱全四時不缺,醬菜自然退出了食物的主陣營。然而,在桐鄉人的餐桌上,醬菜還是能在早晨唱上主角。


圖片


  桐鄉人早餐愛喝粥,而過粥的神仙搭配,非清爽可口的醬菜莫屬。正因為桐鄉人對醬菜的熱愛,錢利榮的醬菜生意一直不錯,疫情之下依然能保持每年幾百噸的銷量,也讓高介灣菜廠在苦苦探索桐鄉辣醬破局之道的漩渦里,生意得以維持。

  如果說跟桐鄉辣醬的交情持續了半輩子,那么錢利榮的醬菜資歷顯然更資深,從1976年進入鄉辦企業錢林菜廠管生產開始,這份與醬菜的緣分就持續了一輩子。

  高介灣醬菜廠如今這7間車間建于1994年,不大的腌制車間,排列著20口腌制池,四五平米大小,三四米深,工人需要借助梯子才能下到底部。壓醬菜的條石碼放得整整齊齊,榨菜、什錦菜、腌黃瓜、醋蒜頭等醬菜靜靜“躺”在腌制池里,這也是醬菜廠目前主要在經營的醬菜品類。


圖片

醬菜廠的腌制池。    

  做醬菜不難,但要做得好吃,還是要花些心思的,錢利榮對傳統工藝的堅持,不止于桐鄉辣醬,醬菜亦是如此。

  4月份收進的榨菜頭,遵循“兩次腌制、三次加工”的老底子做法,榨菜頭老筋削凈,醬料獨家配制,使用了胡椒、花椒、桂皮等共計8種香料,經歷三個月的發酵,榨菜腌熟,風味發生轉變,口感爽滑帶酸,香中滲出辣味。洗干凈后切成榨菜絲,菜中撒入些許,都能讓菜的鮮味大大提升,著實是件經濟又美味的居家必備好物。


桐鄉醬鴨

  北風一吹,醬貨就香了,桐鄉人的美食DNA也就動了。

  “小雪腌菜,大雪腌肉”,記憶中,天一冷,家中的長輩就開始為醬貨忙活,窗戶前、晾衣繩上掛著的醬鴨、醬肉成了寒冬里最溫暖的一道風景。醬貨連接著舌尖,更寄托著對過年的美好期盼,醬貨風味一到,便知年節將至。

  醬這種工藝,開始是作為儲存方法而出現,主要為了延長食物的保存時間,尤其在那些沒有冷藏設備的年代里。在后來的漫長歲月里,醬逐漸變成了風味的容器,人們逐漸發現,醬制后的食物,轉變了風味,打開了味覺認知的大門。


圖片

三珍齋的醬鴨。                                           

  提到桐鄉的醬貨,不得不提的就是三珍齋的醬鴨,色澤紅亮,風味獨特,令人回味無盡,且具有“六月不餿、臘月不凍”的特點,保質期較長,深受大家喜愛,在上世紀30年代一入上海便轟動了整個上海灘。茅盾當年寓居上海,便常常到上海百富門的三珍齋(現今漢口路上)購買產品,或自食,或作為家鄉的土特產饋贈親朋好友。

  三珍齋的醬鴨之所以好吃,關鍵在于它對食材、配比和火候的把握。醬鴨選料考究,用的是膘肥體壯的鴨子。加工時整體燒制,原汁浸燒,遵循獨創的“三煮三晾”工藝。作為醬貨,醬汁的調配是成敗的關鍵,而三珍齋醬鴨的美味秘訣,都在那鍋常年不斷燒制鹵味的鹵汁中,因其珍貴如濃汁,內行人稱之為“老膏”。配上有著百年歷史的秘制大料包一起熬制,半小時鴨子上色,取出掛晾即可,接下來的一切就全部交給時間。數天之后,等到醬鴨表面黑得油亮、紅得透徹,即是大功告成。


桐鄉醬蹄髈

  用醬腌制的一干肉食,是桐鄉年貨里最令人垂涎的硬貨,但最隆重的登場,還得屬于醬貨中的大塊頭——醬蹄髈。

  蹄髈在桐鄉鄉下又稱蹄子,具有非同一般的含義,一般只用在喜宴上或年節中,是招待重要客人的門面菜。也正因此,在鄉下,蹄髈燒得好與壞是檢驗一名廚師水平高低的重要標準。

  1993年,20歲出頭的魏國清跟隨父親吳漢江離開史橋,來到桐鄉城區,在市區中山路上的環北新村門口租了兩間門面開起了面店,早上賣面,中午晚上又搖身一變成了小餐館。憑著一手過人的紅燒蹄髈手藝,店慢慢做出了名氣,于是,吳漢江干脆只做飯店,并將“蹄髈”二字加入了招牌中。

  敢用蹄髈做招牌,自然要在蹄髈上下功夫,叫客人吃出些花樣來。環北蹄髈店不僅紅燒蹄髈出名,店里的咸蹄髈和醬蹄髈也是毫不遜色,尤其是這冬天特供的醬蹄髈,更是供不應求,一個冬天就能賣出幾千只。


圖片

醬貨中的大塊頭——醬蹄髈。   

  為了保證品質,店里的醬蹄髈均由魏國清親自腌制。用的是三斤的蹄髈,清洗后擦一遍粗鹽,晾干一夜,一為脫水,二來也有了底味。既然稱為醬貨,最關鍵的就是醬料,黃酒去味,老抽上色,生抽提鮮,冰糖潤顏,香料增添風味,將蹄髈投入這些以絕妙比例配制的醬料中直至浸沒,十天之后等到醬料完全滲入,便到了“出爐”的時間。緊接著就是大曬,必須看準連續幾個日子的晴好天氣,足夠的光照,才能曬出色香味俱佳的好醬貨。

  醬蹄髈的烹飪方式十分簡單,因為蹄髈已然入味,無需更多修飾,鍋中隔水燜煮蒸一個多小時即可出鍋。原本皮厚不易入味的蹄髈,因經歷了醬腌工序風味變得獨特,入口自帶一股馥郁的香氣,且肉質明顯緊實不少,與軟糯的紅燒蹄髈大不相同,吃來津津有味。

  食物承載著一座城市的歷史與文化,與腳下的土地發生著最深刻的聯結。不管是甜辣口味的桐鄉辣醬,還是過粥必備的爽口醬菜,無論是醬香油亮的醬鴨,還是門面擔當的醬蹄髈,都源自桐鄉人對生活的領悟,構成了跳躍于舌尖的美好記憶,產生了揮之不去的鄉愁情節。

桐鄉發布官方微信
桐鄉時間官方微信

相關新聞:

【 桐鄉新聞網版權聲明 】

1.本網(桐鄉新聞網)稿件下“稿件來源”項標注為“桐鄉新聞網”、“今日桐鄉”、“桐鄉發布”、“桐鄉時間”、“FM97.1”“桐鄉市廣播電視臺”等的,根據協議,其文字、圖片、音頻、視頻稿件之網絡版權均屬桐鄉新聞網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未經本網協議授權,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復制發表。已經本網協議授權的媒體、網站,在下載使用時須注明“稿件來源:桐鄉新聞網”,違者本網將依法追究責任。

2.本網其他轉載稿件涉及版權等問題,請作者或版權所有者在一周內來電或來函。聯系電話:0573-89399340 市府網:5593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