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视频一区二区三区-日本视频在线观看不卡高清免费-日本视频中文字幕-日本视频中文字幕一区二区-成人精品视频在线观看-成人精品视频在线观看播放

首頁 熱點 人文 教育 視聽 公告 概況 健康 財經 掛號 攝影
您當前的位置: 首頁 > 人文桐鄉>文學

桐鄉人的云龍閣

2022-10-20 15:55   來源:    作者: 中心記者 莊菲菲   編輯: 沈劍慧 發表于:  浙江桐鄉

  有一種幸福叫生活在桐鄉。能喚醒鄉愁記憶的,不只是熟悉的風景,更有那忘不掉的“家鄉味”。“桐鄉風物”欄目,聚焦桐鄉獨具特色的風物特產,帶你尋找記憶的“桐鄉味道”。


  在梧桐大街與東興街交叉口,佇立著一幢6層大樓,外形略顯老舊,曲尺形造型,奶黃色墻面,鋁合金門窗,底樓開著一家眼鏡店,頂層掛著快捷酒店的牌子。路旁的梧桐樹沿著大樓外墻一路生長,長長的枝丫徑直探進了三樓窗戶。沒有人注意到,這幢如今看來毫不起眼的老式建筑,竟是當年攪動整個桐鄉城風云的云龍閣。


圖片

云龍閣快捷賓館。

這是一段國營飯店的興衰史


  云龍閣,對出生在20世紀90年代以后的桐鄉人來說,這是一個稍顯陌生的詞,初次聽到甚至可能一頭霧水。然而,往前推二三十年,這個詞卻代表了一代桐鄉人的記憶,一段屬于50歲以上人的集體記憶。

  云龍閣的由來可以追溯到明萬歷年間,清代馮景夏《重建云龍閣碑記》中曾記載:“胡邑侯(胡舜允)之建斯閣也,升棟行禮,風云驟至。侯曰:‘天不欲竣吾工乎?’旁一生應曰:‘風雨所以助云龍也。’”清初,云龍閣毀圮,后雖經多次重修,但最終還是毀于大火,湮滅人間,只作為地名存留至今。

  1983年,在原本云龍閣的舊址上,一棟名為云龍閣飯店的綜合性商業大樓正式開門迎客,我們講述的云龍閣,指的就是這里的云龍閣飯店。飯店由梧桐菜館、梧桐點心店等一批老字號合并而來,為桐鄉市飲食服務有限公司下屬單位,屬于傳統意義上的“國營飯店”,歸屬權為國家所有,利益歸上級主管部門,職工按國家標準領取工資。

  云龍閣一帶向來就是繁華的商業街,在當時的桐鄉,商業大多還是聚集在梧桐大街上,譬如當時人們耳熟能詳的向農飯店、聚賓飯店、東風飯店、梧桐菜館和向陽旅館。老底子的梧桐大街并不長,最南延伸至如今的振興路,最北到影劇院,也正因此,建于云龍閣舊址的云龍閣飯店自然被放到了商業街的中心地帶。

  云龍閣飯店應該算是當時桐鄉城內檔次最高的飯店了,下設旅館、飯店、中西點心、浴室、商場、冷庫6個部,經營范圍涵蓋住宿、餐飲、中西點心、冷飲、洗浴等諸多內容。飯店部供應炒三鮮、糖醋排骨等,點心部供應中西點心,有燒麥、小籠包、大肉包,夏天特別供應的八寶湯、糯米糖糕、棒冰雪糕等冷飲,是孩子們的念想,還有桐鄉人念念不忘的鮮奶蛋糕,皆是出自這里,至今依是桐鄉一代人舌尖上的回憶。在那個改革開放之風始吹、生活物資略顯匱乏的年代,云龍閣飯店的出現極大開拓了桐鄉人的眼界,因此一經面世便席卷了整個桐鄉。

  在當時,如果能去云龍閣飯店吃上一頓,可是一樁值得吹上一兩個月的大事情。于是,每天一早,便有無數揣著糧票的食客從四面八方趕來,只為一睹云龍閣飯店的風采,生意紅火程度可以用“現象級”來形容。回憶起那段“一位難求”的時光,桐鄉市飲食服務有限公司現任董事長李勇光至今仍然記憶深刻,自20世紀80年代初從寧波商校畢業,他便直接被分配到了籌建中的云龍閣飯店擔任經理,可以說一路看著這家老牌國營飯店從起步到成長。


圖片

                                   △云龍閣舊照


  然而,這樣的輝煌時光大概只維持了不到10年,進入90年代,隨著梧桐大酒店、光明大酒店、國際大酒店的相繼開張,云龍閣飯店影響力逐漸減弱,慢慢退出大眾視線。

  對于昔日“掉隊”,李勇光如今已十分坦然。那時的云龍閣飯店,在經歷了近10年的發展后,企業職工趨于老齡化,人員結構出現問題,體制僵化,企業內部矛盾重重,逐漸失去了市場競爭力。與此同時,隨著市場經濟的放開,經營模式更靈活的個體興起,加上相繼開張的各大酒店,形成挑戰外也動搖了軍心。心思活絡的員工相繼走出,或跳槽或下海經商,面臨內外雙重夾擊的老牌國營飯店不得不敗下陣來。

  1998年后,云龍閣飯店改變經營策略,收攏經營業務逐步向資產管理發展,從最初的飯店到后來的點心店,再到最后浴室的停業,在桐鄉美食江湖卷動了30年風云的云龍閣飯終于消失在桐鄉人的視線。

  歷史的車輪滾滾向前,翻涌起無數塵埃,所有的輝煌,都湮沒在了塵埃里。站在如今的大樓前,很難再找到這家老牌國營飯店的痕跡,頂層換上了快捷酒店的招牌,大樓背后的服飾商城大門緊閉,只在曾親身經歷那段時光人的只言片語中,才可依稀拼湊出云龍閣飯店昔日的模樣。


這是一段桐鄉飲食文化的成長史

  和大多數國營飯店一樣,云龍閣的落幕是歷史必然,它的命運始終與時代緊密相連,它的身上有著太多的時代烙印。然而,在它悄然退出歷史舞臺的同時,那些在國營飯店爐臺旁成長起來的大師傅們,卻帶著那些源自國營飯店的手藝散落到桐鄉城各處,極大豐富了桐鄉的飲食文化,也形成了一代人的味覺記憶。

  桐鄉人愛吃面,桐鄉的面店沒有上千也有幾百,你若問一個桐鄉人哪家面店好吃,他必然能給你報出一長串來。但在20世紀80年代的桐鄉城,你若問這個問題,大多數人會說,是開在梧桐大街北段影劇院附近的何三娜面店,何三娜的三鮮面,曾是一代桐鄉人舌尖上的美好回憶。


圖片

                               △影劇院舊照


  大家都知道的是,何三娜的三鮮面料多實惠,肉皮、腰花、黑木耳、青菜、豆腐干、肉圓子、爆魚、筍、茭白,十幾種配料,盞子里要放滿滿一盞。大鍋燒面,面湯清爽,再落小鍋,滋味正,可以紅燒,也可以白燒,一分鐘一碗,又快又好吃。

  大家不知道的是,開面店這對夫妻檔就出自桐鄉市飲食服務有限公司,掌勺的叫何三娜,是云龍閣飯店的爐臺師傅,負責下面的叫金品元,大家習慣稱小名“毛毛”。金品元今年78歲,1976年進入桐鄉飲食服務有限公司下屬的東風飯店,在東風飯店管了9年面鍋。那是一個物資極其匱乏卻又充滿了美好回憶的年代,一角錢一碗的餛飩,撒了紅絲綠絲的八寶湯,而最俏的當屬9分錢一碗的陽春面,排隊的人從早到晚,一天光是面就要用掉好幾十斤。

  1985年,隨著政策的放開,夫妻二人跟飲服公司簽訂承包經營合同,名噪一時的何三娜面店由此起步。何三娜面店能迅速風靡桐鄉城,跟那手在國營飯店爐臺旁歷練了數十年的手藝脫不了干系,腰花必須切出麥穗花,這是一名國營飯店爐臺師傅最后的倔強和堅持。

  燒出了名氣,生意越來越紅火,即便后來搬到了公園路上剛造好的商業大樓底樓最角落位置,生意也一點不顯頹勢。后來因生變故,三娜三鮮面成為絕唱,卻依然讓一代人念念不忘。

  離開桐鄉22年,馮明星最難忘的還是那口桐鄉面的味道。這段時間,適逢家中老房拆遷,出于葉落歸根考慮,便趕回桐鄉,著手新房裝修事宜。在回來的這些日子里,馮明星每天必去李家浜路上的桂英小吃店報到,不是黑魚片面就是鱔絲面,要么就是三鮮面,邊吃還邊嫌棄,燒面師傅桂英也不惱。

  很多人問過桂英,是不是何三娜的徒弟,桂英一般都矢口否認,在她看來,自己不過是在何三娜面店切切弄弄做了六七年。而實際上,在何三娜不帶徒弟的遺憾下,桂英手勢一樣、口感差不多的三鮮面,成為當年鐘情于何三娜三鮮面那幫老饕如今唯一的慰藉。

  桂英的店里大多都是像馮明星這樣的老主客,一路從何三娜三鮮面那個年代走來,又跟著“徒弟”桂英走過了20年。他們眼中的何三娜太邋遢,而桂英刀工“一般般”,即使比起其他面店已經高出一截。他們一路抱怨卻又一路跟隨,從曾經的文昌路到如今的李家浜路,用漫漫一生時光,追尋那份留在舌尖的記憶。

  桐鄉面店多,土菜館也多,飯點時走在街頭巷尾,生意最紅火的莫過于那些掛著“xx土菜館”的吃食店,對本土菜的熱愛已經刻進了桐鄉人的美食基因。錢塘新世紀大酒店行政總廚方建華算是桐鄉本土菜領域小有名氣的人物,但大家不知道的是,他也曾屬于那個云龍閣時代。


圖片

△錢塘新世紀大酒店


  同樣畢業于寧波商校的方建華是李勇光的同學,1981年剛過完年,25歲的方建華就被分配到了當時的梧桐菜館。后來梧桐菜館被合并,云龍閣飯店成立,方建華也就順勢成了云龍閣飯店的一名爐臺師傅。

  在方建華的記憶里,云龍閣飯店一共6個爐臺,6名師傅各自掌管一個。在當時,爐臺師傅可不比現在輕松,沒有幫工的情況下,又要管好鍋中菜,又要顧好爐下火。每天早上,通煤爐、清煤灰是必備項目,加上爐子里燒的是煤球,燒菜還要算好時間。但就是在這樣的環境中,方建華的職業生涯成長開啟了加速度。

  圍著爐臺轉的幾十年間,方建華手下出了不少名菜,大部分源自桐鄉民間,如逢年過節做的發菜肉絲、干貝芙蓉蛋、肉末燒海參,當然,還有那道聞名遐邇的蟹粉糊,慕名而來食客無數。

  蟹粉糊的味道源自方建華童年過年時的味道,在那個物質并不充裕、一粒糖都要放到年初一吃的年代,幾毛錢一斤的螃蟹是不舍得下手的奢侈食材。用魚肉代表蟹肉,肥膘肉代表蟹膏,咸蛋黃代表蟹黃,幾樣食材組合起來,再加入吃蟹最關鍵的姜醋二味,沒有一點蟹的成分卻像極了蟹的味道,讓童年的方建華大大解了饞,也對他日后的人生軌跡產生了影響。如今的他,成立了方大廚工作室,熱衷于本土菜的二次研發和人才的“傳幫帶”。

  無論是以一碗三鮮面靚絕桐鄉城的何三娜,還是將本土菜做到極致的方建華,亦或是得了“桐鄉第一燒麥”美名的燒麥師傅李福康,他們都來自那個輝煌的云龍閣時代,他們的手藝或多或少都帶著云龍閣時代的影子。如今,云龍閣遠去,手藝卻依然傳承,在守正創新中,續寫著一段段有關桐鄉飲食文化的故事……



桐鄉發布官方微信
桐鄉時間官方微信

相關新聞:

【 桐鄉新聞網版權聲明 】

1.本網(桐鄉新聞網)稿件下“稿件來源”項標注為“桐鄉新聞網”、“今日桐鄉”、“桐鄉發布”、“桐鄉時間”、“FM97.1”“桐鄉市廣播電視臺”等的,根據協議,其文字、圖片、音頻、視頻稿件之網絡版權均屬桐鄉新聞網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未經本網協議授權,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復制發表。已經本網協議授權的媒體、網站,在下載使用時須注明“稿件來源:桐鄉新聞網”,違者本網將依法追究責任。

2.本網其他轉載稿件涉及版權等問題,請作者或版權所有者在一周內來電或來函。聯系電話:0573-89399340 市府網:5593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