碗大桐鄉城。這是形容桐鄉城建起之初其范圍大小的一句老古話。
20多年前,我初到桐鄉,開始走進這個江南袖珍小城。隨后的日子里,我曾無數次在魚行街、東興街、梧桐大街上徜徉,在描畫中山路、復興路、慶豐路、振興路的走向中,一點一點擴充著我眼里桐鄉城的細致模樣。
歲月荏苒,春風依舊。我從青年走到中年,桐鄉城已茁壯成長為浙北地區、杭嘉湖平原腹地一座文化與時尚俱榮、宜居宜業、宜游宜樂的風雅之城。桐鄉的“鬧市區”早不再局限于老底子的三條街,新的商購中心、文化地標、創業園區、公園濕地、高檔住宅小區、美食餐飲街、娛樂休閑區、全民健身中心破土而出,再加上運河景觀步道、城市綠道,桐鄉城向陽而動,處處呈現出一片朝氣蓬勃、欣欣向榮的美好景象。
然而,有一個問題始終縈繞在我的心頭,讓我不去弄個明白就總不得釋懷。
現在的桐鄉城到底有多大?思來想去,我心里暗自決定,有機會還是要親自用腳步去量一量。
去年冬至日,我從振興東路吾悅廣場出發,沿二環東路、二環北路、二環西路、二環南路、二環東路,逆時針繞著桐鄉城實實在在走了一圈。這次徒步歷時5.8小時,行程達31公里。我在行走途中遭遇天氣變化,上午出門的時候天空還是陽光普照,下午卻是陰云密布、冷風驟起,最后竟下起了雨。等回到起點的時候,我已經淋得渾身濕漉漉的,然而疲憊之余,心里卻是滿滿的喜悅。
我終于知道了,在地圖上沿桐鄉城二環線畫一個圈,這個圈到底有多大。我走過浮石立交,從嚴家埭立交橋下穿行,走過安木立交、禾盛大橋、泥家浜大橋、慶豐立交、百桃立交等這些大的橋梁路,經過了烏鎮北大道、慶豐北路、復興北路、中山西路、鳳鳴路、桐德線、環城南路、滬瑞線、文華南路、人民路、振華路、烏鎮南大道、中華東路、校場東路、和平東路等一些大的或者路名耳熟能詳的路口,再回到二環東路振興東路路口出發點。沿途的風光景致,足以消解我在徒步行走中遭遇風雨的狼狽,讓我覺得不虛此行。
這一路,我邊走邊看,還不忘用手機拍照。二環東路的綠道,二環北路外側黃橙橙的稻田,田野旁聚居的村落,散居的民房,幾家建材、汽修鋪,幾個物流碼頭,百看不厭的河景。二環路上的貨車哐哐哐呼啦啦地來來往往,路側有三輪車、電動車、私家車停靠,車主們有些是園林、清潔工在崗,有些是勤快人下田捯飭,有些是沿河垂釣,有些是邀約鄉游。我沿著路邊行走,偶爾,還會有一輛送外賣的電動車從身旁風馳電掣地駛過。
我站在路途中經過的、高高的橋梁路上,向下俯瞰,向遠處眺望,更多城鄉接合部的豐富畫面躍入眼簾。我絕對相信,每一幅畫面背后,都有許許多多細碎真實的故事正在發生,有關家長里短、油鹽醬醋茶,有關憧憬與奮斗、喜樂與平淡。這樣的感覺有些奇妙。
今年四月初,我忍不住重走了一遍二環線。正是春暖花開時節,路上的綠道名副其實,鮮嫩的綠色、繁花錦簇的枝頭、遍地的野花、綠得發亮的麥苗,美得讓人心馳神往、愛不釋眼。田野里仍是一片耀眼的黃,只是由黃橙橙的水稻換成了金燦燦的油菜花。
受疫情影響,二環東路浮石立交下通往濮院的道路受交通管制,沒有了之前車來車往的喧鬧,在這春日里稍顯寂廖。二環北路上的車子似乎比平常少了些許,但去年沿途曾看見過的園林工人、清潔工人、下地勞動的人、鄉游的人,似乎仍舊是先前生活的樣子。尤其是河道周圍散布的垂釣人,看到他們倔強而悄然的樣子,我仿佛看到了自己獨自一人繞桐鄉城徒步的模樣,不禁啞然失笑。
二環線是桐鄉的城鄉分界線,二環線往里算城區,往外就是農村了。鄉村的季節變化要遠比城里來得色彩更豐富和鮮明,我很慶幸,自己能夠邁步走過二環線,身臨其境,親眼目睹春秋兩季里桐鄉城區與農村分界線處的景致變化。
重走二環線之后不到一周,我又心血來潮沿著桐鄉市環城路徒步行走了一圈。走環城線那天,氣溫飆升到28度,我在大太陽底下走了5.3個小時,行程24公里。環城線上串起來的主要是企業、創業園區、工業社區、住宅小區、學校、交通樞紐、耗材店鋪等,屬于城和鄉深度交融的地帶。其中,有一些路名我幾乎從來沒有聽說過。
由于前三次徒步走的都是逆時針方向,我的眼睛和手機鏡頭主要是“向外看”,于是,在五月初的時候,我便沿順時針方向,先走了一圈環城線,隔天又走了一圈二環線。這兩次徒步,我除了“向內看”之外,還在經過桐鄉城東南西北四個轉角的地方,特意記錄下行程數,弄清楚了二環線和環城線四條邊線的大致長度,知道了走“外線”和走“內線”的行程差數。
二環線把桐鄉城圍成了一個鏟子形狀,二環東路就是鏟子的前端,有10公里的長度;二環西路是鏟子的后端,有6.8公里長;二環北路有7.5公里,二環南路有6.2公里。環城西路因為河道原因,由環城西路、振興西路和文華路連成一條椅子狀的折線,長6.1公里,環城東路6.6公里,環城南路4.9公里,環城北路4.6公里。環城線圍出的桐鄉城的形狀,讓我想起了博物館里的玉鉞。
如果說二環線是桐鄉城的臀圍,那么環城線就是桐鄉城的腰圍。我用腳步實地丈量出了桐鄉城的腰臀尺寸,對桐鄉城的大小終于有了一個實感的認識。如今,當我再打開桐鄉地圖,看到那些路名、交叉路口、橋名,某個標志性的建筑,腦海中便會自然而然地浮現出我徒步途中曾見識過的畫面。
三年疫情之下,桐鄉城在逆境中發展的腳步從未停歇。未來幾何,宏圖可期。
我有一個愿望,機會成熟的時候,我想帶著孩子們,一起走一走桐鄉的環城線和二環線,讓他們也來用腳步實地量一量桐鄉城的大小,身臨其境,用自己的眼睛好好地看一看桐鄉城內外接壤處的實景風光。
桐鄉的美,城里城外,動人心弦。
○鄧亞玲 陜西人,在桐鄉已定居20年。喜探尋桐鄉風土,記錄所思所悟。
相關新聞:
1.本網(桐鄉新聞網)稿件下“稿件來源”項標注為“桐鄉新聞網”、“今日桐鄉”、“桐鄉發布”、“桐鄉時間”、“FM97.1”“桐鄉市廣播電視臺”等的,根據協議,其文字、圖片、音頻、視頻稿件之網絡版權均屬桐鄉新聞網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未經本網協議授權,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復制發表。已經本網協議授權的媒體、網站,在下載使用時須注明“稿件來源:桐鄉新聞網”,違者本網將依法追究責任。
2.本網其他轉載稿件涉及版權等問題,請作者或版權所有者在一周內來電或來函。聯系電話:0573-89399340 市府網:5593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