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同盛宅,位于烏鎮南柵,以宅主張厚堂經營的商號得名,雕梁畫棟,庭院深深。
炎炎夏日,走進張同盛宅,絲絲涼意襲上心頭。細細觀望,宅內各處建筑,雕刻精細,大氣典雅。白墻烏瓦,木門木窗,木頭門檻,每一處都原汁原味,無不透出古樸氣息。木雕與磚雕互相輝映,相得益彰。遙想當年,那些少爺少奶奶,穿綢掛緞,幾多熱鬧,幾多歡笑。而今所有的悲歡離合,都發酵為茶余飯后的故事。
據載,清末光緒年間,商人張厚堂,憑借與上海洋行的關系,在烏鎮開設商行,將本地產的蠶絲、煙葉、菊花等販往上海,換取洋貨日用品在烏鎮銷售。一時生意興隆,積累了大筆財富,便購地建造了張同盛宅,幾進幾出的深宅大院,每進有數間樓房,沿街另有樓房、店面,院內有假山、花果。后又擴大經營規模,但疏于管理,營建豪宅后更是財力虛空,且兒子張耀銓敗家,商行連年虧損,最終倒閉。倒閉后,樓房、店面抵債,盛極而衰的張同盛宅,僅存下堂樓和后進樓房,可謂“繁華落盡一場空”。
張氏第四代子嗣張大伯,是守門人,亦是熱情的導游。他生于斯長于斯,而我生于斯,十幾歲時搬離于斯。他比我大十幾歲,互不相識。幾十年光景,青絲變白發,容顏已滄桑,怎能相識?但談及我母親,他不僅認識,還能指明曾住哪間。于是我倆打開了話匣,誰住這間,誰住那間,突然有種回到當年的恍惚。
上世紀六七十年代的張同盛,在我看來不過是條弄堂,長三四十米,東西走向。西臨常豐街,石庫墻門走進,二層建筑,石板天井,天井正前是廳堂。穿過廳堂往東,走進弄堂,光線幽暗。中段另有廳堂,磚雕門樓,石板庭院,光線稍亮。東段貫聯弄堂,似隧道,前方微光射入,一直向東走,漸漸放亮。弄堂外是操場,操場西北角連接一小,全稱烏鎮第一完小,現并入植材小學。操場沒有圍欄,隨意出入。南柵居民到操場,或看電影,或放風箏,走張同盛,可避彎路,此時張同盛的功能是路。許是因為它是弄堂,抑或是路,直到今天,老烏鎮人總是稱它為張同盛,而不加宅字。
我家住西段樓上。母親在一小教書,西段樓上樓下、前樓后樓,住的全是一小老師。房間大小不一,我家三十多平米,四口人,兩大兩小,略感逼仄。三孩家庭房間稍大些。單身老師合住一間。上老下小的老師,三代同堂一間。畫家劉雪樵、藏書家張森生、文史學者徐家堤等文人雅士,在一小教書時,也居張同盛。因陋就簡,一日三餐均在一小食堂,像集體生活,又有獨立空間,精致地過著窮日子,與想象中的張家奢靡,八竿子打不著,唯時間的紐帶,擅自將我們牽連,讓今天與昨天相聯。
如今,西段翻建后已失原貌,東段弄堂口封閉。中段保存完好,是游客一睹張同盛風采的精華。堪稱烏鎮一絕的磚雕門樓,歷經烽火硝煙,依舊安然無恙。門樓上下五層,每一層的雕刻,意境深邃。精心鏤刻的人物、花卉、珍禽、異獸,層層疊疊,錯落有致。頂端的草龍,雖霉跡斑駁,卻威凜尚存。門楣上鐫刻的“長宜子孫”四字,是宅主的美好祝福,一代代傳留至今。
面朝門樓的廳堂,其梁柱、門窗、樓梯、欄桿都作雕花。檐下可見禽鳥仙立,松木繁盛,皆吉祥之象。2001年開播的《橘子紅了》,在此取景拍攝,繡樓前,幽深的過道上,主演周迅回眸凝望。可惜今已年久失修,幾扇雕窗底部,不得不用木條撐住,窗板外層釘上木板,從廳堂內看,不仔細看不出,外邊看,明顯不修邊幅,像繡花衣服上打滿補丁,看著怪難過的。
一茬茬人、一幕幕事,都已遠去,唯獨張同盛宅,沉淀為歷史,留待你進去探尋。
○唐新苗 從桐鄉市商務局退休,閑時喜讀書寫字。
相關新聞:
1.本網(桐鄉新聞網)稿件下“稿件來源”項標注為“桐鄉新聞網”、“今日桐鄉”、“桐鄉發布”、“桐鄉時間”、“FM97.1”“桐鄉市廣播電視臺”等的,根據協議,其文字、圖片、音頻、視頻稿件之網絡版權均屬桐鄉新聞網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未經本網協議授權,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復制發表。已經本網協議授權的媒體、網站,在下載使用時須注明“稿件來源:桐鄉新聞網”,違者本網將依法追究責任。
2.本網其他轉載稿件涉及版權等問題,請作者或版權所有者在一周內來電或來函。聯系電話:0573-89399340 市府網:5593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