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大麻工作了7年,2016年,領導交給我一個任務,在學校組建廣播臺。因為有媒體實習的經歷,也愛好鼓搗播音、剪輯,很快就在學校招募了人員,籌建起了社團,找了個小閣樓帶孩子們興興轟轟地干了起來。剛開始,除了播音是學生,從策劃、指導、采編、錄制、編輯、發布、播出都是我一個人,但忙碌卻快樂著,“麻溪之聲”就這樣有聲有色地應運而生,也吸引了一批志同道合的老師參與其中。
2017年,恰逢大麻鎮中心學校建校百年,這可是學校的大事。我與王健老師一合計,要不咱廣播臺做個校史專題吧,身為文史專家的王老師一聽,一拍即合,便著手策劃了起來。在那個周一我們錄制了一期訪談。
“我們大麻鎮中心學校的歷史可以追溯到民國6年(1917年)12月,這一年,大麻鄉賢金子久先生有感于本地的貧寒子弟無力入學,感嘆大麻落后的原因在于教育落后,他有意新建一所新式學校。辦學之初,學校經費由金子久一人獨力承擔,據說每年費用約1000銀元,此外,他還免除了所有貧寒子弟的學雜費,抗戰時期,學校被迫在鄉間流動辦學……”王老師儒雅的聲音通過電波回蕩在校園里。
這么多年過去了,我總清楚地記得那個周一的午后,師生四人擠在那個陰冷的閣樓里,聆聽王老師介紹學校的百年校史,不可說不震撼,彼時雖已入職兩三年,但系統的校史第一課,卻是從那間小閣樓里習得的。
金子久——這個大麻人口中的第一大能人,在我頭腦中終于從一個模糊的大賢人慢慢走上前來,變得清晰可辨。你能想象嗎?原來他不只是個名醫啊,他還創辦了咱們學校,醫者辦學且流芳百年。
幾年后,當大麻鎮的金子久館落成,我專程前往探訪,里頭展示著先生大量的醫案、專著。當我將先生的師承關系圖看到最后一行,不覺大驚,激動地指給同行友人看,瞧啊!這是我的醫生!他竟是金子久的第四代傳承人!
展館內整整齊齊的中藥柜子將我拉回了幾年前那個充滿藥香味兒的午后,想起那個沉靜敦厚的老人。幽微的藥香氣沿著鼻腔沁入大腦,清清涼涼的氣味讓眼睛豐盈了起來。
這個名字是——沈之嶒,退休前是桐鄉市中醫醫院的中醫。身為中醫,他深得順其自然之要義,每日五六點便起床,代替早鍛煉的是做家務。日出東方,他打開報紙,看看本地新聞。看完報紙,喝點粥,步行到醫院坐診。傍晚6點左右,回家吃飯,看完新聞聯播,8點左右就準備休息了。數十年來,他的生活作息從未改變。
我坐在就診室里,心不由自主地胡亂跳動,于普通人而言,醫院總給人一種不可名狀的壓迫感。當沈醫師搭上我的脈搏,慢悠悠地問道:“吃來好伐——困來好伐——排便怎么樣——”陽光沿著格子窗撒下來,照在他銀燦燦的頭發上,給整個人鑲上了一圈金邊。一種從容篤定的溫度順著他厚實溫熱的指尖傳遞到我的大腦,這種神奇的力量,讓我的脈搏逐漸恢復平靜。“好的——換個手,來——舌頭伸出來看看舌苔。”那種語氣好像可以跟你聊上一個下午。
這已經是我第三次來到沈之嶒醫師的診室了。大學時因為心情焦慮長了滿臉的痘痘,第二次是因為壓力陡增突然沒來由的失眠,這一次又是因為工作繁忙導致內分泌失調,甚至影響了備孕。
取了藥回家,媽媽在乳白色的瓷罐子里煎藥,藥香味彌漫著整個屋子,那咕嘟咕嘟的煮藥聲就像是一場虔誠的儀式。中藥以神奇的方式撫慰著我的感官,那些病癥并沒有立刻消失,但它漸漸變得可以忍受。
不知道是中藥對身體的疏通,還是中醫順其自然地心理調節,這三次問診后不久,滿臉的痘痘開始“偃旗息鼓”,睡眠也恢復不少,我也順利懷上了寶寶。
我站在金子久名醫館里,讀著他天南海北的病歷醫案,無論平民百姓還是太湖劇盜、達官顯貴,不難揣測,這些病患們如何因先生的仁心妙術重獲新生而喜悅。2021年,在紀念金子久先生逝世100周年學術論壇暨座談會上,沈之嶒作為金子久第四代傳人中的一員,接受拜師之禮,第五代傳承者們將在心口相傳中繼續發揚金氏內科醫派。
醫者仁心,國士無雙,金子久行醫又辦學,他要治愈的不僅僅是眼下的,更是后世的;不僅僅是某一個人,更是一方多難的土地,一個積貧積弱的社會。一個人的力量有限,那就開班授徒,傳習醫術;身體康健更需思想進步,改造社會,那就創辦新式學堂!
我從未想過,我的職業與生命的延續會與百年前的一位鄉賢發生關聯。
十年樹木,百年樹人,僅僅大麻鎮中心學校這百年就畢業了多少學子?在大麻,在桐鄉,在浙江,乃至在全國,像我這樣直接或間接受惠于金子久先生之人,實在是太多了。
大美麻溪,因金子久先生的慈心仁術而熠熠生輝,一批批的麻溪兒女又因金子久先生之光耀蔭澤而崇美向善。他就像津口的擺渡者,以仁心仁術,渡人也渡心。更難能可貴的,是這份慈心并未因其離世而消散,而是在一代一代醫者的傳承與師者的傳道授業中,持續發光發熱。金子久人如其名,像一顆閃耀的金子,其精神長久地潤澤后世萬民。
○朱靜怡 桐鄉市啟新學校副校長,浙江省作協新荷計劃人才庫成員。
相關新聞:
1.本網(桐鄉新聞網)稿件下“稿件來源”項標注為“桐鄉新聞網”、“今日桐鄉”、“桐鄉發布”、“桐鄉時間”、“FM97.1”“桐鄉市廣播電視臺”等的,根據協議,其文字、圖片、音頻、視頻稿件之網絡版權均屬桐鄉新聞網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未經本網協議授權,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復制發表。已經本網協議授權的媒體、網站,在下載使用時須注明“稿件來源:桐鄉新聞網”,違者本網將依法追究責任。
2.本網其他轉載稿件涉及版權等問題,請作者或版權所有者在一周內來電或來函。聯系電話:0573-89399340 市府網:5593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