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已經很多年沒寫魯迅先生了。前幾天看了蕭紅寫的回憶魯迅先生的文章,特別是她詳細寫了先生在上海大陸新村九號居住期間會客聊天、飲食起居、生病死亡的情況,勾起了我那次去先生故居參觀的記憶。
那是2008年的春天,我借在上海培訓的空閑,坐公交輾轉來到大陸新村九號,花了八塊錢門票,在講解員的帶領下,匆匆參觀了魯迅故居。二層的小樓,院子里種著樹木,進門口是一張桌子,據說是魯迅專門給好友瞿秋白寫作準備的。隔著一扇屏風,是廚房。樓上,靠樓梯口,是一間保姆睡的小房間,還有帶抽水馬桶的衛生間。魯迅先生睡覺的房間兼書房,擺設非常簡單,一張鐵制的床,寫作的桌子,一個類似桐鄉民間的五斗櫥,上面的抽屜是藤做的。因為我當時沒拍照片,所以記憶零散不全。
魯迅先生生命的最后三年時光,在這里度過。在這幢半租界性質的居所里,魯迅勤奮寫作,寫下了280多篇雜文,編著了《且介亭雜文》《南腔北調集》等文集,為推動中國革命文學的發展作出了巨大努力和貢獻。魯迅是忙碌的。他經常從下午會客到深夜,客人走后,他開始寫作,直到天亮。魯迅在這三年,也是難得的幸福。因為有了兒子海嬰,生活有了別樣的樂趣,家庭雜事都由夫人許廣平操辦,家里還請了兩個保姆,魯迅只要專心創作就行。作為和魯迅近距離接觸的后輩,蕭紅的筆是細膩的,她的文字是極珍貴的魯迅研究資料。在她的描述中,讀者知道了魯迅愛吃筍和黃花魚,知道了他對服飾搭配也有研究,也知道了海嬰習慣和魯迅說“明朝會”。
那個年代,寫作的稿酬是頗為可觀的,尤其是魯迅這樣的文化名人,稿酬更高。有一次,勤儉持家的許廣平想出去打工,以減輕負擔,魯迅對她說,你打工一個月,我只要寫兩篇文章。魯迅靠一支筆,要養活五口人,要資助一些窘迫的朋友青年,還能看電影打車享受美食。
我參觀完上海魯迅故居后,非常喜歡這幢小洋樓,也羨慕魯迅式的生活。日常生活起居、做飯買菜、打毛衣有老婆,孩子有保姆管,經常有朋友來談天,自由職業不用上班打卡,時間自由支配,寫作既是愛好又是謀生手段。房子不大但足夠住人,獨門獨戶又可享自由清靜,環境也好,累了,可下樓散步觀花。這幢小樓,見證了魯迅作為新文化運動主將晚年的歲月,包裹了他的歡樂、激憤、痛楚。魯迅的骨頭是極硬的,他也喜歡吃硬食坐硬椅子。
遺憾的是,關于魯迅日常生活的記錄文字還是偏少。比如他的生活習慣,愛吃什么不愛吃什么,有沒有跑步鍛煉的習慣,說話有什么口頭禪,喜歡喝什么酒等,資料較少。后世的讀者喜歡立體的魯迅,有七情六欲、有普通生活的大文學家。另外,大陸新村九號的兩個年老保姆,我也沒看到更多的信息。如果有她們的口述或文字,抑或是其后人朋友的記錄,我想也是研究魯迅的另一個口子,可以展現其作為丈夫、父親的形象。
魯迅的歲數不能算很長壽,但他的一生是完滿的,我主張的人生“學習、創造、破立、享受、奉獻”五大要素,魯迅先生是學習榜樣。他早年東赴日本學醫,通日文,學文學美學。努力寫作,養活家人,創造財富,購房。破除封建舊觀念,倡導新文化,創造了阿、Q孔乙己等著名文學形象。把自己畢生精力奉獻給社會,實現了社會價值,著作留傳給了后世,也在物質上幫助、精神上影響了許多后輩青年學生。我對魯迅先生充滿崇敬,也相當反感各種對魯迅先生詆毀戲弄的言行。他是大寫的人。
○姚孝平 開發區(高橋街道)人,自由職業,愛好寫作以農村為題材的散文和評論。
相關新聞:
1.本網(桐鄉新聞網)稿件下“稿件來源”項標注為“桐鄉新聞網”、“今日桐鄉”、“桐鄉發布”、“桐鄉時間”、“FM97.1”“桐鄉市廣播電視臺”等的,根據協議,其文字、圖片、音頻、視頻稿件之網絡版權均屬桐鄉新聞網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未經本網協議授權,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復制發表。已經本網協議授權的媒體、網站,在下載使用時須注明“稿件來源:桐鄉新聞網”,違者本網將依法追究責任。
2.本網其他轉載稿件涉及版權等問題,請作者或版權所有者在一周內來電或來函。聯系電話:0573-89399340 市府網:5593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