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桑之未落,其葉沃若。”絲綢——古老東方最詩意的遐想,它從先秦飄蕩而來,籠著一團薄霧,漾著一道柔光,輕盈夢幻,深情繾綣。
江南的孩童,哪個能離了蠶絲?他們就像蠶寶寶一般,不斷蛻殼,包裹在蠶繭中,一寸寸地長大。小的時候,過了秋分,祖母便開始為我們幾個孫輩準備冬衣,翻絲綿被子。竹架子上曬著的綿兜,就像經幡在秋風中上下翻飛。祖母取下綿兜,搬來兩張八仙桌,與母親姑母們一起張羅扯綿兜,把絲綿翻進緞子衣殼、緞子被面里。這樣的冬衣、被服貼在身上,輕薄透氣,溫暖貼心。
結婚前夕,母親與婆婆又開始大張旗鼓地為我們準備絲綿被,喜悅的心情全在龍鳳呈祥的被子里。我又找老裁縫裁制了一身重磅真絲旗袍作為嫁衣。朱紅色的絲綢料子,薄如紗、滑如緞,觸手溫涼;金色祥云襯著鳳穿牡丹的花樣,泛著淡淡的光澤,修身的剪裁讓綢緞貼著身體傾瀉而下。這一針一線,一絲一縷的絲滑,叫人生出了歲月靜好,地久天長的濃情蜜意。
張愛玲曾說,“當絲綢溫柔地在女人身上流動,是嘆息,是愛撫,是憐惜,是驚人的美,驚人的和諧。”江南的絲綢物語是溫柔而美好的,但絲綢產業卻并非如絲綢本身那般歲月靜好。
1927年,浙江重要的現代絲綢企業、嘉興地區最早的現代化絲綢工業企業——苕溪絲廠,在大麻鎮海華村海卸洋口誕生。鈕介臣——這位湖州達昌綢廠的老板,一直在杭嘉湖一帶尋找優質水源,以組建自己的絲廠。終于他選址花家漾,在其東岸口置地10多畝,建造起寬敞高大的廠房。
每天一早,絲廠車間里的10條生產線便運作起來,每條生產線上有20臺繅絲車,每臺繅絲車配備兩名工人。絲廠車間分上下兩層,一共有兩個車間,光工人就有七八百人。
那一年,美珍14歲,是廠子里最靈巧的繅絲工,她技術好、手腳快,一邊加熱鍋子準備燒蠶繭,一邊放繭,雙眼緊盯著機器。每臺繅絲車上面有6個眼,一個眼里能放一根絲,她練就了一雙火眼金睛,總能以最快的速度發現斷頭,迅速打好結,每天能消耗20多桶蠶繭。
苕溪水好,養出來的蠶吐出來的絲好,再加上絲廠的繅絲工藝技術好,所以絲特別有光澤,是蠶絲中的上品。廠子效益好,工人們工資喜人,在絲廠里做工,收入可比種莊稼強多了,每當親友問起美珍在哪里上班,她總是爽朗地回答著,“苕溪絲廠!”
但美珍不知道的是,苕溪絲廠的興盛,給了日本蠶絲業嚴重壓力。日本為了和中國爭奪絲綢市場,正有計劃、有目的地大肆破壞江浙一帶的蠶絲業。覆巢之下,安有完卵。當日本軍國主義的鐵蹄踏破錦繡山河,也震碎了美珍的好夢。
這天一早,美珍剛剛上工,只聽得廠外有人大呼,“日本人來了,日本人來了,大家快逃命啊!”美珍來不及包好蠶絲,便被同車間的工友拉出了廠子避難。
她眼睜睜地看著日軍拆機器、毀廠房,大肆搶掠。沒等她跑遠,身后的廠子已燃起了熊熊烈火。大火燒了半日,美珍感到自己的大半條命也被帶走了。至柔至真的純與白,被最尖利、最野蠻的行徑刺破,輝煌一時的苕溪絲廠只剩一根青磚煙囪孤獨地挺立在灰燼之中。
悠悠古韻,郁郁麻溪,光陰更迭,歲月流轉。如今,我站在苕溪絲廠的青磚煙囪下,撫摸著它斑駁的磚痕,仿佛能感受到美珍當年的希冀與苦痛,這根高聳的煙囪鞭策著一代代大麻人不忘屈辱歷史,激發愛國興業之情。
1991年,大麻人羿明方創建了浙江豐達絲綢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幾年后,羿明方跟團去美國考察,無意中走進一家奢侈品商店,里面絲巾的價格讓他大吃一驚:一條90厘米×90厘米的絲巾賣3600元,比他廠中最貴的一款絲巾還要高出10倍不止。他當場掏出身上所有的錢,買下這條絲巾。回到住處后,他立即找來一把剪刀,一刀剪開了那條愛馬仕絲巾,結果發現原料工藝和自己的產品差別也沒那么大,說到底,還是品牌附加值高!這條愛馬仕絲巾帶來的刺激讓羿明方夜不能寐。豐達絲綢與很多同行一樣,為別人做貼牌加工業務,只賺取微薄的代工費用。大麻鎮作為“中國家紡布藝名鎮”,杭嘉湖一帶更是絲綢之府,這里大大小小的絲織企業不計其數,可是叫得響的品牌寥寥無幾,更不要提能與國際大牌一較高下。
羿明方不只一次在苕溪公園內來回踱步,望著百年前的苕溪煙囪,他做下重要決定——創立品牌。2009年,“繭鄉”品牌應運而生,走上“文化+絲綢”的探索之路。經過多年的努力,企業已完成從產品制造到文化創造的轉型升級。如今,羿禮鋒子承父業,他相信“文化是城市的靈魂,更是一座城市的精神土壤”,他把桐鄉文化元素融入企業產品開發設計中,用絲綢打造風雅桐鄉品牌。2014年,“繭鄉一號”絲巾脫穎而出,亮相首屆世界互聯網大會。2016年,豐達絲綢所設計制作的“和為貴”禮服亮相杭州G20峰會,驚艷世界。
如今,豐達絲綢還開設了繭鄉絲綢文化館,一方面展示精美的絲綢產品,同時定期邀請杭州的刺繡專家來這里,為本地年輕人和學生上課。
看著孩子們在絲綢館內觀察種桑養蠶的過程,擺弄著老木紡紗機、絲織機,在師傅的帶領下嘗試絲綢手工繪畫工藝。那一刻,我突然有些恍惚,眼前仿佛看到了美珍,她那忙碌的身影在孩子間來來回回,她那清澈的眼神專注著絲線,她那靈巧的雙手在絲綢中上下穿梭,一針一線,一絲一縷中都有無限的情味。
○朱靜怡 桐鄉市啟新學校副校長,浙江省作協新荷計劃人才庫成員。
相關新聞:
1.本網(桐鄉新聞網)稿件下“稿件來源”項標注為“桐鄉新聞網”、“今日桐鄉”、“桐鄉發布”、“桐鄉時間”、“FM97.1”“桐鄉市廣播電視臺”等的,根據協議,其文字、圖片、音頻、視頻稿件之網絡版權均屬桐鄉新聞網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未經本網協議授權,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復制發表。已經本網協議授權的媒體、網站,在下載使用時須注明“稿件來源:桐鄉新聞網”,違者本網將依法追究責任。
2.本網其他轉載稿件涉及版權等問題,請作者或版權所有者在一周內來電或來函。聯系電話:0573-89399340 市府網:5593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