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视频一区二区三区-日本视频在线观看不卡高清免费-日本视频中文字幕-日本视频中文字幕一区二区-成人精品视频在线观看-成人精品视频在线观看播放

首頁 熱點 人文 教育 視聽 公告 概況 健康 財經 掛號 攝影
您當前的位置: 首頁 > 人文桐鄉>文學

不在石門的石門蠶種場

2022-07-21 08:49   來源: 今日桐鄉    作者: 沈衛林   編輯: 沈樂易

  20多年前的養蠶季,位于同福與石門交界的300畝桑園地里應該是異常熱鬧的。繁華逐年消退之后,每年總要有意無意地走進蠶種場,紅墻水塔、池塘深井、青松白場竟還一一“堅守”著。如今,這里雖多了一層枯草,卻還能聽到蠶食桑葉的“沙沙”聲。

  從1979年開始,這里就叫石門蠶種場,雖名為石門,但它不占石門鎮一厘地,全在鳳鳴街道中群村與合星村之間。這里始創于1952年,初名為崇德縣農場,1958年崇德與桐鄉合并后,先后稱為桐鄉畜牧場和桐鄉農牧場。文革期間,這里改為桐鄉縣“五七”蠶種場。

  蠶種場的圍墻是踏扁砌的九五磚,完整圍繞著這座類似于農校的建筑群,外圍是蒼蒼郁郁的桑園,一層又一層,在還未開始土地整理的時候,一個村民小組的土地往往是兩個圩頭,一個圩頭不過幾十畝。而這里,300畝成片的桑園是一種怎樣的體量啊。在外面的村莊還是毛石的時候,通往蠶種場早已有了一條兩米多寬的水泥路,是小時候練習自行車的絕佳路徑。現在這條水泥路的原形還在,只是變成了柏油路面,并且加寬了了不少,可容汽車進出,當民茅公路上與它一同栽下的水杉被伐盡的時候,通往蠶種場的這條幽靜之路兩側依然蒼翠,春時沐浴寂寂暖陽,秋來風卷落葉鋪黃。

  路的盡頭,便是蠶種場的建筑群,原先圍墻下還有一條借道的小路,后來路人稀少便逐漸湮沒了。進院門,便有一個用于蠶具消毒的巨大水池,通常情況下都是干涸的,只有到了準備養蠶和采繭之時,才能看見許許多多褲綰卷到膝蓋之上的女婦,篾洗帚與竹匾的刷刷聲夾雜著誰家媳婦誰家阿婆娘如何如何的嘻哈聲,麻利嫻熟的動作,轉眼間,由竹匾搭成的無數個倒V字整齊地排列在蠶室前的水泥場上,跟著母親一起來的調皮的小孩會在蠶匾下鉆來鉆去,或者爬到圍墻之上折一根樹枝慢慢地走一圈,或者把小磚塊偷偷地扔到深井里然后側著頭聽“咚隆咚隆”的回聲,或者抬起頭仰望高高的水塔,不明白大人為何如此忙碌,不明白蠶寶寶為何要住在這么高級的地方。

  蠶室位于水泥白場的南北,東西各一長排,像極了一些百年學校古老的教學樓,只是沒有那么多文化的藤蔓和仰慕者罷了。小時候從來沒有進入過這兩排蠶室,只能從門口探頭探腦,在里面養蠶比在家里養蠶看起來多了一份神秘。只知道里面濕濕的水泥地面充滿了漂白粉的味道,放著一排又一排的梯形架和“臺”,“臺”是可將蠶匾疊層安放的設備,歌謎云:三個囡囡一般長,九個塌餅一疊生。養蠶的用具在桐鄉自成體系,數量不下幾十種,工序更不乏幾十道,要一一道來可能比蠶花山歌更有專業技術含量。蠶室的后面還有一個水塘,由一條小溪通向牛德金港,周邊的雜木、火桑、野桑擁撲在水面上,是放學后釣龍蝦的好地方。

  作為新中國的蠶種場,已全然沒有《蠶婦》中“粉色全無饑色加”的場景,至90年代中期,春蠶收購價1500元一擔,儼然“我們的生活像花兒一樣”了。在蠶桑業興旺的時期,桐鄉的蠶桑飼養總量達到70萬張,當時建有三大蠶種場,分別為大麻蠶種場、崇福蠶種場和石門蠶種場,近十多年來,蠶桑業快速萎縮,到2016年的總飼養量不到10萬張。在這樣的背景下,只剩下石門蠶種場還肩負著全市蠶業制種的責任,每年春季,幾萬張蠶種從這里發向全市各村各戶。

  曾有無數的文人,或路過,或流連,歌詠蠶桑之事不絕于耳,重重疊疊“無限”、“青青”之類的溢美風光之句。除了養蠶的婦女,先賢吳之振的表述最為真切,“三起三眠日夜忙,早蠶將熟恰清涼”“辛勤一月離妝鏡,也折斜枝插鬢鴉”等等,如果說他人留下的贊美之句是磅礴的詩朗誦,那么《課蠶詞》則是一幅充滿真實蠶桑生活情調與艱辛的生活畫卷。總能讓人把絲綢之府的宏大氣勢、江南桑園的靈動和日出日落的生活聯系在一起。

  ○沈衛林 鳳鳴街道人,桐鄉風物的觀察與記錄者。

桐鄉發布官方微信
桐鄉時間官方微信

相關新聞:

【 桐鄉新聞網版權聲明 】

1.本網(桐鄉新聞網)稿件下“稿件來源”項標注為“桐鄉新聞網”、“今日桐鄉”、“桐鄉發布”、“桐鄉時間”、“FM97.1”“桐鄉市廣播電視臺”等的,根據協議,其文字、圖片、音頻、視頻稿件之網絡版權均屬桐鄉新聞網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未經本網協議授權,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復制發表。已經本網協議授權的媒體、網站,在下載使用時須注明“稿件來源:桐鄉新聞網”,違者本網將依法追究責任。

2.本網其他轉載稿件涉及版權等問題,請作者或版權所有者在一周內來電或來函。聯系電話:0573-89399340 市府網:5593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