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烏青鎮志》載:“五月為端午節,一名中天節,道家以天師符分送施主,堂主懸張真人像或關圣、鐘馗像,門插葵艾,食角黍,飲菖蒲酒,穿赤豆,綴辮鬢作百結,婦女剪彩繒為人形謂之健人……”
(一)
老街排排的褐色木板上,許多人家門口懸掛多日的艾草、菖蒲已經有些枯萎,只有幾瓣蒜頭依舊飽滿,如同街上熙熙攘攘游客的興致,歲月的褶皺,終沒有忘卻端午的粽香,但箬葉包裹的心情已變得稀薄,菖蒲不再是驅魔的幡旗,而是數碼相機中老鎮生活化石的一絲回光。
走上通濟高橋,圣潔的白蓮塔又一次矗立在通津門的運河之畔,擇水而居,這個鎮曾經有著太多的輝煌與自信,蜿蜒東西十里長老街的金剛石板上,每塊都是道道刻痕,記錄著衍生在小鎮百姓清貧又詩意的日子,時光流逝,石板變得光滑,舊刻符依稀,艾草依舊每年在這上方生長。
依舊不時在矮木門后傳出聲聲熱情的招呼,空氣中彌漫著熟悉又陌生的節日氣息,曾經這樣的端午,沒有三天的長假,卻有臨街擺放的扁木盆,一只只貯滿了隔夜水浸的白米,木提桶中還豎浸著新鮮的箬葉,只是拌裹的大多是粒粒赤豆,但沒了五花肉餡的肥厚,赤豆箬葉的清香卻更加沁人心脾,飄上了放生橋、冶坊橋,成就了這個水色氤氳的老鎮的鮮活。只是,與這條老街往日的鼎沸一般,鄉人的“角黍”早已走上了現代化的流水線,過節的寄托早已攤薄,也沒有人再用絲帛剪人形了,就連雄黃酒也從家家戶戶的八仙桌上消逝了身影。我想到了從這個鎮上走出去的法海和尚,是否,你的陰謀,讓白素貞的堅貞癡情成為江南最凄美的絕唱,但這雄黃酒,如同你居棲的十腳之穴,成為一個隱暗沉淪再也走不到今日的記憶?
(二)
烏鎮老鎮,已經有一千三百多歲了,而二千八百八十四年前的今天,三閭大夫屈原衣袂飄飄,形容枯槁,躑躅在荒涼的汨羅江畔,“入則與王圖議國事,以出號令;出則接遇賓客,應對諸侯”,曾經的輝煌讓他終沒有忘卻“譽滿天下,謗亦隨之”,失意與失寵,使汨羅江成為他的歸宿。
在旁打漁的隱者,曾力勸屈原不要拘泥,要隨波逐流,但這位瘦長而文弱的漢子說,他情愿跳進這江水之中,葬身在魚肚之腹,也不要使自己潔白的身軀蒙受這世俗的塵埃。
這是悲情的一跳,是詩化理想與政治宏愿的另一種實現方式,是濁與清,是與非,玉碎與瓦全的唯一選擇。
我想起了這塊土地上的幾位先輩。
沈約,這位昭明太子蕭統的老師,成就了這個古鎮文脈的淵源。作為梁武帝的重臣,光祿大夫沈約不僅勸進有功,而且博通經籍,但是李商隱詩云“張衡愁浩浩,沈約瘦愔愔”;黃庭堅亦曰:“定是沈郎作詩瘦,不應春能出許愁”,詩人的評價,不只是沈約身軀的孱弱,更是文人沈約政治上的患得患失。一日,朝臣張稷去世,對張心存芥蒂的梁武帝告知了沈約,沈約犯了讀書人的天真,說人死了,何必再議論。梁武帝大怒質詢,沈約又悔又驚,竟被嚇死。
與約齊名的是宋代大臣陳與義,這位宋朝重臣,將仕途看作春夢一場,激流勇退,隱退烏鎮青墩芙蓉浦,“三年成一夢,夢破說夢中”,陳與義保持了一個中國文人的剛正,他多次謝絕再次入仕的邀請,枯燈草舍,守著“紙帳不知曉,鴉鳴吾當興”的清貧。“一自胡塵入漢關,十年伊洛路漫漫;青墩溪畔龍鐘客,獨立東風看牡丹”。今日讀來,分明是一首烏青版的《離騷》。
我又一次想到了出自這個文脈淵源的另兩位現代大家茅盾與木心,這兩位在近代和現代文學史上的大師級人物,同樣在血液中流淌著身處低潮又至真至剛的因子。茅盾在十年浩劫中,以低調及隱忍站在了一個嚴謹的現實主義作家的高度,他在海南天涯海角發思古之幽情,用“補天石”變為“路邊石”而隱喻歷史被錯整“獲罪”的悲哀,他與郭沫若不同,文革期間很少寫作,但在彌留之際,他捐出了 25 萬元的稿費設立茅盾文學獎,同時要求重新加入中國共產黨。而木心,很少有人知道在文革中他身陷囹圄,但他在暗無天日的囚居之地,用節省的手紙,寫下了厚厚一疊的思想感悟。
我看到過木心先生那些斑駁發黃的獄中日記,從 2000多年前汨羅江畔那個決然的身影,到沈約、陳與義、茅盾與木心,中國的知識分子,從來以自己獨特的出世與入世的方式,游走在詩化理想與政治宏愿之間。也許沈約代表著無奈與悲哀的一極,但陳與義、茅盾、木心,在濁世濁水的沉浮中,卻始終保持著“舉世皆濁我獨清,眾人皆醉我獨醒”的高潔品行與靈魂。
死亡是生命最后的盛典,屈原開創了文人自毀的先河,窗欞下的艾蒲,卻始終流滌著文脈的荒蕪,從上古到近代,從白晝到黑夜,濺出五月的似血朝霞,抹在這烏青的蒼桑之中。
○陳向宏 中國旅游協會副會長、頂度集團董事長、烏鎮旅游股份有限公司總裁,嘉興市北京商會會長。他主持開發了烏鎮古鎮、濮院古鎮、鹽官古城、北京古北水鎮、貴州烏江寨景區等一系列國內古城古鎮保護項目和旅游目的地項目,是烏鎮戲劇節的創始人之一。
相關新聞:
1.本網(桐鄉新聞網)稿件下“稿件來源”項標注為“桐鄉新聞網”、“今日桐鄉”、“桐鄉發布”、“桐鄉時間”、“FM97.1”“桐鄉市廣播電視臺”等的,根據協議,其文字、圖片、音頻、視頻稿件之網絡版權均屬桐鄉新聞網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未經本網協議授權,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復制發表。已經本網協議授權的媒體、網站,在下載使用時須注明“稿件來源:桐鄉新聞網”,違者本網將依法追究責任。
2.本網其他轉載稿件涉及版權等問題,請作者或版權所有者在一周內來電或來函。聯系電話:0573-89399340 市府網:5593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