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求是中學校園里的牡丹開得有些寂寞。
從春分到清明前后,是牡丹的花期。從含苞待放到傾城盛開,先是白牡丹,接著是紫牡丹、紅牡丹,再是粉牡丹、復色牡丹,一波一波踩著節拍輪番來襲。
2020年以前,每年三月底到四月頭上,校園里八九處園子的牡丹,是學校師生員工們眼中當仁不讓的明星。每當花期,連校外的本地畫家、攝影愛好者、教職工和家屬們,也聞風而動,或獨行、或結伴,興致奕奕地前來分享這一年一度的盛世美景。
校園里的牡丹確實聞名遐邇。在本地報紙上露過面,在畫家的個人畫展上顯過身;更不要說,在多少人的朋友圈里刷過屏;在學校官網、公眾號和短視頻里被多少人瀏覽過。還有周邊居民和進入校園的家長們,口口相傳更是難以計數。
校園牡丹的傳說,不止于那些有形的印跡。在根植于此的十幾年時間里,校園牡丹迎來送往,陪伴了數以萬計的莘莘學子,從豆蔻少年成長為有志青年。在他們關于母校的記憶里,一定少不了牡丹的豐姿和花香,還有從冬藏到春醒,這一路躊躇滿志、勤勉奮進的心有靈犀。所有故事,都有一個相同的主題,最美的綻放都是歷久積蓄后的能量爆發,所有美好的背后,必然是真實的艱辛。
自新冠疫情以來的近兩年半時間里,校園牡丹三度開放。年年歲歲花相似,只可惜身邊少了喧鬧的人群,少了大大小小、長槍短炮的鏡頭聚焦,只有偶爾的幾束目光掃過,偶爾的隨手一拍,似讓這春天也少了些許心動。
今年4月初,桐鄉突發疫情,學校按二級應急響應要求停學。平日里書聲瑯瑯的校園,又一次進入“靜默模式”。彼時,老師們在居家生活和抗疫之外,忙于參加志愿活動,忙于準備網課和線上答疑;學生們在家上網課、學習和運動。等到應急響應解除,返校復學之后,牡丹已經差不多進入謝幕期了。即便這樣,也沒有太多人去關注她,師生們忙著切換狀態,按照學期計劃進入常規教學軌道。校園又生機盎然、喧鬧靈動起來,而牡丹已落英繽紛,只剩綠葉葳蕤,錯過了今年牡丹的春日花事,不免讓人遺憾唏噓。
往往,美好只有在即將失去或失去以后,才讓人頓感它的短暫。其實深究起來,只是因為我們對這“美好”的認知出了偏差。在日復一日管理它們的園丁看來,每一個時期的牡丹,都有她自然的美。哪怕是秋冬季枯葉垂暮,或是在葉片發出之前,那長時間抱緊蓓蕾在冬風中瑟縮的樣子,都是美的。更不要說葉片發出后,她一天比一天充滿生意的萌動和攢足勁兒蓄志待發的樣子,美得真切自然。等到花開時節,哪怕是去年開得多今年開得少,那也是美的。唯有傾注了愛,才會發現更多的美,一舉一動、一顰一笑,落敗,蕭瑟,均可收納。
人們總是習慣于適時地簇擁在花團錦簇之間,又有幾人能靜靜陪伴花開之前的日子里,那些寂寥和落寞。
幸運的是,由于疫情影響不能隨意外出,我反倒因此而有機會主動去追蹤觀察校園牡丹一年四季的變化過程。在一年多的時間里,我多次駐足校園里的牡丹園,看她們從枯枝到發芽,從生葉到長出蓓蕾,從盡情綻放到落英繽紛,從蔥蘢到凋零,周而復始。就像認識一個人,起初只是點頭微笑,再或者工作原因攀談幾句,現在卻是在許多次的近距離接觸中,逐漸知曉了這個人更多的故事。于是,再看這個人時,就不再是一個名字、一個單薄的外形,而是一本立體的、豐富的書。
當然,一本書要讀透,就要反復去讀。讀一遍再讀一遍,每一次都會有發現和收獲,這些發現和收獲積累起來,就是通透。我看了這么久校園牡丹,研究過她的葉子形狀,觀察過她成長的過程。但終究,我仍只是一個旁觀者,僅是能通過花瓣的顏色來區分牡丹的品種。我知道,不勞而獲的旁觀者,只配獲得短暫的“美好”;只有真正參與過她的成長,親手扶植過她的人,才是真正懂她、欣賞她的人,于他們而言,“美好”俯拾即是。
我不知道開在花圃、園林里的牡丹是個什么模樣,我只知道,在陪伴了校園牡丹十多年之后,我才開始慢慢醒悟,學習著如何去欣賞她。無論是花香浸染了書香,還是書香浸染了花香,在我看來,校園牡丹已如一本厚重的記事本,記載著校園的四季輪回,也記載著一茬又一茬的耕耘與收獲,還有驚喜。
谷雨節氣前后,我從牡丹園前經過,竟無意中發現了兩三朵正在悄然開放的黃牡丹和一個緊實的花骨朵。此時,距牡丹大部隊的花期過去已十天半月,黃牡丹顯然是姍姍來遲。在看見她的那一刻,我的大腦里只有一個詞來形容這一幕,那就是:靜待花開。若不是對前一段時間牡丹花開放盛況的留戀回味,若不是對花期之后牡丹枝葉繁茂的自然親近,我怕是不會收到暮春初夏的這一份饋贈。
校園牡丹這本書,真是越讀越有味。
○陳麥苗 中學教師,閑時愛閱讀、寫作、郊游。
相關新聞:
1.本網(桐鄉新聞網)稿件下“稿件來源”項標注為“桐鄉新聞網”、“今日桐鄉”、“桐鄉發布”、“桐鄉時間”、“FM97.1”“桐鄉市廣播電視臺”等的,根據協議,其文字、圖片、音頻、視頻稿件之網絡版權均屬桐鄉新聞網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未經本網協議授權,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復制發表。已經本網協議授權的媒體、網站,在下載使用時須注明“稿件來源:桐鄉新聞網”,違者本網將依法追究責任。
2.本網其他轉載稿件涉及版權等問題,請作者或版權所有者在一周內來電或來函。聯系電話:0573-89399340 市府網:5593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