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是講究傳統規矩的,尤其是在稱呼上。年紀越大的人,相互間的稱呼越守老禮,顯得越客氣。我兩個舅媽已年屆八旬,見面時,大舅媽仍稱二舅媽為“新大娘”,當時二舅媽剛進門時即獲此稱呼。這是桐鄉地區農村的叫法,大舅媽老家在蘇州農村地區,也算入鄉隨俗。二舅媽是蘇州盛澤人,那邊稱呼母親的姐妹為“好姆媽”,和桐鄉當地稱“娘姨”頗為不同。
同族之間好區分輩分,大人重視,從小教育孩子。村上非同族的老人,小輩應該怎么叫?大約有時只能臨時發揮,或娘娘、或大媽。真要算輩分,怕要從祖上倒好幾代才能理出個頭緒來。有的老人,我見到有時稱大媽,有時叫娘娘,但有時她們會提醒我叫錯了。老輩人,對長輩甚至同輩都是用尊稱的,所以你會發現,很多農村老人在幾十年間是沒有名字的,代之以“爺爺娘娘”之類的尊稱。
到我們八零后這輩,對輩分已不那么講究。同村的阿強,和我同宗,他爺爺和我曾祖父是親兄弟,按輩分我應稱他“伯”(當地即叔叔),但我和他從小一塊長大,又是從小學一直到高中的同學,叫“叔叔”很難出口,故一直叫他名字。還有一點很有意思,同宗的叔輩,未必都是男的,也可以是女的。如我堂爺爺的女兒,我只能依著他兒子的輩分喊她“叔叔”,不能叫“嬸嬸”,堂爺爺的兒媳才叫嬸嬸。故“嬸嬸”一定是女的,而“叔叔”也可以是女的。
方言有自己的倔強個性,這種個性也體現在稱呼上。同樣,“阿哥”也可以是女的。我小舅舅的老婆,我叫她小舅媽,按理我母親應稱她為“阿嫂”,一如稱呼其他幾個舅媽一樣。但我母親偏不,從進門時,母親一直稱小舅媽為“玉英阿哥”,以男性稱呼來稱呼女性,是為了體現關系的親近。
老一輩人對稱呼非常講究,覺得不應叫錯人,要嚴格按輩分喊人,這既是他們認定的習俗,也顯示這是中國人骨子里的一種文化傳統。
所以在我看來,稱呼是一種完全生活化的文化。但現在的孩子,估計很難搞清楚家族的輩分了,比如媽媽的姐姐和妹妹應該怎么叫?爸爸的哥哥和弟弟怎么稱呼?很多孩子在稱呼上松動了,甚至愛叫不叫了。
○郁震宏 桐鄉大麻人,曾在中華書局、浙江古籍出版社任編輯,現為《大麻鎮志》主編。
相關新聞:
1.本網(桐鄉新聞網)稿件下“稿件來源”項標注為“桐鄉新聞網”、“今日桐鄉”、“桐鄉發布”、“桐鄉時間”、“FM97.1”“桐鄉市廣播電視臺”等的,根據協議,其文字、圖片、音頻、視頻稿件之網絡版權均屬桐鄉新聞網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未經本網協議授權,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復制發表。已經本網協議授權的媒體、網站,在下載使用時須注明“稿件來源:桐鄉新聞網”,違者本網將依法追究責任。
2.本網其他轉載稿件涉及版權等問題,請作者或版權所有者在一周內來電或來函。聯系電話:0573-89399340 市府網:5593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