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的人用慣了手機,大概已很少有人愿意坐下來安安靜靜讀上一份報紙了。但對我們八零后來說,提起報紙仍能勾起心中清晰的回憶。我上初中時,班上才訂了份《寫作報》,專門刊發本地區學生的文章。那時學生對報紙還很稀奇,大家搶著看,最后看見的報紙總已被翻破。這是我人生最早閱讀的一份報紙,我第一篇文章就刊登在這份報紙上。文章見報后,班主任在班上表揚了我,還說要把這期報紙存到校史檔案上,據說我是中學第一個在報紙上發表文章的在校學生。
高中時,我才第一次有機會進學校閱覽室讀報,當時報紙只有十幾份,我擠出中午休息的半小時如饑似渴低頭看報,了解國內外大事、社會發展等方方面面的信息,擴大了知識面,使我的文科成績保持在班級前列。讀的最多的是《人民日報》、《中國青年報》等主流媒體的報紙,總要到上課預備鈴聲響起,才不舍地起身。我也是從那時起,愛上了報紙,養成了看報習慣。高二時,班上訂了份《浙江青年報》,每周出一期子刊《浙江學生》,也發表本省各地中學生的文章,風格不拘,彩色印刷,各種插圖,深受學生喜愛。報紙一到,總被學生搶來搶去。有時,班主任忘給學生帶《浙江學生》了,大家總要問:“《浙江學生》怎么還沒有?”這份內容豐富的學生報紙,是我們枯燥緊張的高中學習生活的調味劑,給青春歲月留下了美好回憶。
寒暑假,在家沒報紙看很難受,我就常騎半小時自行車到屠甸鎮的錢君匋故居看報,故居里面有一間閱覽室,放著十來份報紙,除了常來的幾個老人,就我這個年輕人了。夕陽西下,殘光照到報紙上,手觸到了很溫暖,吃了一下午精神食糧的我又騎著車,滿足地在鄉間小路上飛馳。讀了大學,我也常泡在圖書館看報,大學的閱覽室報紙很多,除政經類全國性大報,還有專業類報紙,也有許多地方報紙。我讀著讀著總感覺世界很大,時間不夠用,需要加倍努力。讀得多了,漸漸有了想寫點東西的想法。
工作后,我周末也常去圖書館,因為寫作需要從報紙上收集各種資料,有時寫累了,拿起份報紙看會兒放松下腦子。很多老年讀者天天來,他們有的真的在“讀”報紙,總不經意把報紙上的新聞念出聲來。有的讀者風雨無阻,常年堅持來看報,把圖書館當成半個家。雖然互相不認識,但共同的愛好,讓大家有了相同的精神寄托。那幾年,我在周圍的報紙包圍中,寫了一些散文和評論,開始了業余寫作的心路歷程。
即使前幾年,我還訂了兩份報紙。陽光下,一杯茶,一份報,這樣的慢生活感覺很舒服,能讓心靜下來,同時思考人生和社會。盡管現在手機如此普及,我仍覺得報紙不應消失,還應成為一種生活方式。讀報,不僅增長知識,還能陶冶情操、錘煉心性、培養個性。有的老人坐一起看報,念報紙,互相交流報紙信息,這種情感互動是手機做不到的。所以,報紙是有生命的。你讀報,報紙也在讀你。
另外,我發現很多手機上的信息要么信息錯誤,要么出現大量錯別字,容易誤導大眾。相比較,報紙上的信息很權威,值得相信,文字也規范。建議中小學教育中,課余培養學生看報的習慣,這對他們的一生絕對有好處,不要小小年紀就被一個手機捆綁住所有。
○姚孝平 開發區(高橋街道)人,自由職業,愛好寫作農村題材的散文和評論。
相關新聞:
1.本網(桐鄉新聞網)稿件下“稿件來源”項標注為“桐鄉新聞網”、“今日桐鄉”、“桐鄉發布”、“桐鄉時間”、“FM97.1”“桐鄉市廣播電視臺”等的,根據協議,其文字、圖片、音頻、視頻稿件之網絡版權均屬桐鄉新聞網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未經本網協議授權,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復制發表。已經本網協議授權的媒體、網站,在下載使用時須注明“稿件來源:桐鄉新聞網”,違者本網將依法追究責任。
2.本網其他轉載稿件涉及版權等問題,請作者或版權所有者在一周內來電或來函。聯系電話:0573-89399340 市府網:5593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