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到過年,我們總不由自主地回憶起從前過年的光景,仿佛年總是舊的好。豐子愷先生在人到中年甚至晚年時寫的許多新年懷舊的隨筆,常常回憶起他兒時過新年的種種美好,無論是年前的準備,隆重的年祭,豐盛的年夜飯,熱鬧的做客拜年,敲新年鑼鼓等,似乎在他小時候,過年更為隆重,節目更為豐富,而年味也更濃。
豐子愷先生的小時候,離我們今天已有一百多年了。一百多年后,我們這一輩同樣會懷念兒時的濃濃年味。在我兒時,差不多是豐子愷先生晚年的時光。有趣的是,我們的下一代,同樣會毫無例外地又回憶起他們小時候的年味年俗,仿佛又比現在的更有趣。同樣的過年時光,大人和小孩的感覺有許多不同;同樣是過年,現實與回憶,似乎更有太多不同。
客觀地講,在中國傳統文化中,過年的習俗,各地形式多樣,且隨著時代的變遷,更在不斷演變。但,萬變不離其宗。這一古老的傳統,祝福、團圓、吉祥,其主題從來不曾改變,真正改變的還是人的心情與心境。其實說到底,每一個新年的來臨,無不凝結著舊年的一次次累積與回憶,我們對兒時年味的懷舊,多半是感情的因素在起作用,尤其是不斷更新的過年形式,往往讓人歡喜讓人憂,往事難回味。
比如,新年祝福,從前人們鄭重其事地用大紅紙寫拜帖,一一分送,莊重、喜氣,更有文氣。之后,手寫的拜帖被新生事物——各種印制精美的明信片所替代,收集明信片也成時髦。而如今,進入互聯網時代,明信片也較少使用了,手寫的拜帖,成了“文物”。一部手機在手,QQ、微信、抖音,輕輕一點,送去祝福,簡單便捷,就是沒有了從前的儀式感。
又比如,打年糕,從前在江南農村,年前打年糕極為隆重,寒冬的夜里,燈火通明,家家戶戶或手打年糕,或石臼年糕。火熱的臉,火熱的心,火熱的不眠之夜,定格在回憶里。如今,打年糕都專業化了。年前,超市就有塑封的糯米年糕銷售,也有裝飾得極華麗的大年糕,簡單、現成,再也不需要如從前那樣費時費力。而手打年糕,則大多以組織非遺文化傳承活動的形式,讓人觀瞻。一樣的年糕,不一樣的感受。
再比如,從前過新年,人們拿著云片糕、酥糖等手把子做客拜年,吃吃米酒,嗑嗑瓜子,剝剝長生果,聊聊閑天;或到公社禮堂看看戲文,到街上買買花紙,軋軋鬧猛。過年過到正月半,新年是從前慢。現在呢,大家都忙,親戚朋友相約在飯店或家里吃一頓了事。大年三十再看個春節聯歡晚會,年就這樣過了。真是潦草,怎不叫人懷念從前呢?
“千門萬戶曈曈日,總把新桃換舊符。”辭舊迎新,辭去的是舊時光,懷念的也只是回不去的鄉愁。歲歲新年,今又新年。細細回味舊時的年味,似亦歷久彌新。
○徐玲芬 中國作家協會會員,冰心散文獎獲得者。
相關新聞:
1.本網(桐鄉新聞網)稿件下“稿件來源”項標注為“桐鄉新聞網”、“今日桐鄉”、“桐鄉發布”、“桐鄉時間”、“FM97.1”“桐鄉市廣播電視臺”等的,根據協議,其文字、圖片、音頻、視頻稿件之網絡版權均屬桐鄉新聞網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未經本網協議授權,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復制發表。已經本網協議授權的媒體、網站,在下載使用時須注明“稿件來源:桐鄉新聞網”,違者本網將依法追究責任。
2.本網其他轉載稿件涉及版權等問題,請作者或版權所有者在一周內來電或來函。聯系電話:0573-89399340 市府網:5593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