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1年,我18歲,還是一個毛頭小伙子,分配在梧桐完小羊行頭分部任二年級(春季班)班主任。晚上住宿在本部(今北港小學)集體宿舍內。
記得快放寒假時,有天晚上飄起了雪花。我與吳炳加兩個年輕人在辦公室內批閱考卷。忽然,停電了,漆黑一片,我倆一下子束手無策,只好躲進宿舍準備睡。這時,住在校內的陸慎安校長打了個手電筒敲門進來問:“你們誰認識電管站?請個電工來查下。”我答,我有個學生爸爸黃德成是電管站老電工。我家訪時找過他,他告訴我,電管站的前身是1946年辦的大順電廠,他在那里當過學徒。我答應校長去碰碰運氣。
從學校到電管站路不遠,天上下著雪,漆黑一片,踩在薄薄的雪路上,我心中有些膽怯,但下了桐鄉一中門口的學橋,走過魚行街的一座小橋,遠遠地望見電管站門口有一盞明亮的路燈時,我膽也大了,步子也快了。
敲開電管站大門后,開門出來的不是黃德成,是一位操著崇德口音的中年人,我不認識他。他告訴我,他姓李,今晚他值班。天冷,又下著雪,操作不便,他詢問能否等明天上午來檢修線路。我用懇求的語氣說:“李師傅,是校長派我來的,老師們都在燈下批考卷,現在才晚上8點多,如果有了電,我們要連夜批完,要填出統計表報告教導處。”那位李師傅立即披上了大衣,伴隨著一個“走”字,跟著我來到了學校。
他技術很熟練,一下子找出了問題,校門口檐下那個小盒子中的保險絲被燒斷了。他讓我照亮電筒,十分利索地換上一根粗一點的保險絲,然后插進了保險盒中,校園內一下子明亮了,在辦公室內等候的教師們發出了歡呼聲。
陸校長趕了出來向李師傅遞煙道謝。李師傅說:“這點小事不用謝,我原來是崇福鎮上的校表師傅,剛剛調到了梧桐,你們學校范圍很大,電燈多,保險絲不能太細,以后有事盡管來找我。”送走了李師傅,陸校長還表揚我,辦事有效率,我心中也有了一絲成就感。
說來也是緣分,想不到,時過六年,1967年,我已下放在梧桐公社麥干浜小學任教了,與學校附近知青點中的崇福知青李湘華談起了戀愛。第一次懷著忐忑不安的心情去女朋友家中拜見未來岳父母時,與李師傅撞了個正面。提起了當年請他查線路之事,他熱情地告訴我,他叫李樹標,是崇福鎮上第一個電工,因為會校修電表,當時很“吃香”,調入梧桐不久,又被崇福鎮“要”了回去。他還說:“你這個小老師雪夜來找我查線路,說明工作認真負責,你這個毛腳女婿,我認了!”
1982年的年關,我已提任梧桐中心小學教導主任,快過年時,我在學校中值夜,那一夜真是鵝毛大雪滿天飛,半夜時分,突然窗外一聲驚天動地的震響聲,一道閃光,把校園照得雪亮。我急忙下樓查看,原來是凍雪把穿過校園中的一根高壓線繃斷了。我不敢上前,急中生智,報了110警訊。凌晨,東方剛剛打白,一群人敲開了校門,其中有一位姓陳的站長,他說110把這個事故及時告訴了電管站,所以他帶了工人師傅趕來搶修。我有點感動地問:“陳站長,天寒地凍,等天亮了再修吧!”陳站長說:“不行,這路高壓線通向濮院,許多企業急著等通電,早修,少受損失!”我連忙燒了點開水,泡了幾杯熱茶……
1988年,我已調入縣教育局工作,負責農民掃盲教育,因為為桐鄉縣實現“無盲縣”做了點工作,被評上了省、市優秀共產黨員。在參加座談會中認識了同時被評為省優秀共產黨員的烏鎮供電所電工錢學海師傅。他在匯報工作時說起,喜鵲喜歡在高壓線頂端筑窩,逢雨雪季會引起短路跳閘,他帶頭爬上了高壓線桿,摘除鳥窩,并和大家一起在電線桿上裝上了驅鳥器和絕緣保護套,電力工人們喊出了“鳥停人不停,人停護線工作不停”的口號,用實際行動保證了鳥害期間電力的穩定運行。僅2011年5月,全市電力工人巡線74000多公里排除鳥害點4478個。老錢的發言,頓時讓我肅然起敬。
從1989年桐鄉市實現全國第一個農村初級電氣化縣,到如今配合國家電網推進“家庭屋頂光伏發電”工程,致力于創建“國家清潔能源示范市”工作,供電事業飛速發展,電力戰線上的各級干部、技術人員和電力工人,付出的汗水、奉獻的智慧是無法計算的,他們是國家建設與發展的見證人、實踐人,是值得我們信賴和敬佩的人。
○陳志農,桐鄉人,小學退休教師,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會員,已先后公開出版長篇小說《彎兜直塘》等12冊書籍。
相關新聞:
1.本網(桐鄉新聞網)稿件下“稿件來源”項標注為“桐鄉新聞網”、“今日桐鄉”、“桐鄉發布”、“桐鄉時間”、“FM97.1”“桐鄉市廣播電視臺”等的,根據協議,其文字、圖片、音頻、視頻稿件之網絡版權均屬桐鄉新聞網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未經本網協議授權,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復制發表。已經本網協議授權的媒體、網站,在下載使用時須注明“稿件來源:桐鄉新聞網”,違者本網將依法追究責任。
2.本網其他轉載稿件涉及版權等問題,請作者或版權所有者在一周內來電或來函。聯系電話:0573-89399340 市府網:5593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