餛飩遍及大江南北,但“餛飩”兩個字卻遠沒那么流行——在我看來,很少能找到哪種面食的名稱比餛飩還豐富,且極富地域色彩了。廣東的云呑、湖北的包面、四川的抄手、福建的扁食……南來北往的食客操著不同的方言,相似的面皮和餡兒包裹著不同的風俗和生活。
餛飩分大小,大餛飩與小餛飩之間也千差萬別。
生活在江南水鄉的人從小喜歡吃餛飩,自己包的、小店里買的。各種餡兒和各種形狀的餛飩我都嘗過,但于我而言,記憶中味道最好的還屬自己家的雞湯小餛飩。
農家過七月半時,要祭祀祖先,便要煮雞和肉。一般把整雞和條肉放在一起燒,燒好的湯非常油,盛起放好,煮餛飩時用。包餛飩前,自己剁餡兒,放入蔥末增加香味。如果還想更鮮美,竹園里挖兩三支鞭筍切碎拌進去,再放少許鹽和味精。小餛飩皮薄,包餛飩時撈黃豆大的肉餡放皮上,手一捏,內里透著粉的小餛飩便包好了。
鍋中放大量水,煮沸,生餛飩放入水中,至浮在水面時關火,往鍋里倒半碗冷水。將碗放灶上,舀入幾勺雞湯,把撈起的熟餛飩放碗里,無需再加鹽和味精,撒上一小撮蔥末,稍涼一下便可品嘗。冒著熱氣的雞湯餛飩,味道真是鮮,雞湯的香味浸潤著每一只餛飩,入口餛飩皮絲滑柔軟,我能吃兩大碗。
有著”食圣“之稱的清代詩人袁枚在他的《隨園食單》中也寫過這一碗雞湯小餛飩的樣子——“小餛飩小如龍眼,用雞湯下之”。
豐子愷先生也喜食餛飩,畫過一幅名為《餛飩擔》的漫畫。舊時沒有那么多點心夜宵鋪,只有走街串巷的餛飩擔,挑夫用扁擔前面挑著爐子,后面掛著碗櫥,一手扶著扁擔,一手敲著梆,一下一下的梆聲在夜深人靜時回響著。
深夜時分,熱騰騰的一碗餛飩慰藉著人心。如今,餛飩擔或許成了移動攤位,路邊也多了各類餛飩店,味道大概變了,但不變的是深夜饑腸轆轆,吃到一口熱騰騰的餛飩時那種心滿意足。
在我看來,餃子講究餡,餛飩注重湯。如今,市面上的餛飩店都說自家的鮮,我認為,都不如放雞湯來得鮮。在桐鄉,我只在振興路一家小店中吃到過用雞湯煮的小餛飩,其鮮味至今難忘。所以,我建議那些餛飩店一定要賣雞湯餛飩,想來一定會大受食客歡迎的。
○姚孝平 開發區(高橋街道)人,自由職業,愛好寫作農村題材的散文和評論。
相關新聞:
1.本網(桐鄉新聞網)稿件下“稿件來源”項標注為“桐鄉新聞網”、“今日桐鄉”、“桐鄉發布”、“桐鄉時間”、“FM97.1”“桐鄉市廣播電視臺”等的,根據協議,其文字、圖片、音頻、視頻稿件之網絡版權均屬桐鄉新聞網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未經本網協議授權,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復制發表。已經本網協議授權的媒體、網站,在下載使用時須注明“稿件來源:桐鄉新聞網”,違者本網將依法追究責任。
2.本網其他轉載稿件涉及版權等問題,請作者或版權所有者在一周內來電或來函。聯系電話:0573-89399340 市府網:5593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