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花村自然是以桂花出名的。村內遍植桂花,每年秋天,村子彌漫在陣陣甜香里。
于是,每年桂花花期,人們三五成群,扶老攜幼,或悠游在桂花林間;或在那棵稱作桂花王的老樹下,擺出幾把椅子,泡上一壺香茶。品茗、閑聊,愜意度過一下午的美好時光。
我十分喜歡坐在那棵老桂花王樹下喝茶的場景。只要有時間,我喜歡一個人靜靜坐著,任由樹上的花朵簌簌落下來,落在桌上,落在發上,落在冒著熱氣茶里。這情景,頗有幾分王維詩中“人閑桂花落”的味道。
但這種能讓我獨處的時光很少。好在桂花村不收門票,我現在的家離桂花村不遠。
桂花村美則美矣,但季節性極強,我又在桂花盛開的時候去得多。
不知從哪天開起,我知道了桂花村里有個叫朱家埭的自然村風景秀美,就在我們小區的正門東南面。
從小區向南,有一條嶄新的柏油路通向村口。我不按常理出牌,每次進村,很少沿著筆直的柏油路行進,而是沿著一條彎成弧形的土路進村。因為小路邊有一條小河,河邊有許多楊柳,風一吹,楊柳依依,水面泛著漣漪。而那些在樹上旁若無人卿卿我我的鳥兒,若聽見我的腳步聲,便馬上“騰”的飛起來。
朱家埭的民居極具江南特色,布置得也相當合理。不同季節去,這里的風景各異。
記得今年正月末的一天,春寒料峭,連綿多日的春雨沒有停息的意思,但竹外那三兩枝桃花次第開放了。
拿上傘,我帶上鬧著寫作文沒題材的孩子去看看那條小河邊的楊柳枝有沒有更綠一點。
一到河邊,楊柳籠罩在綠煙里,視野開闊起來。遠處,兩只白鷺在河面盤旋。
一個打著傘手里提著幾塊桂花年糕的婦女迎面向我走來。她看我一眼,我也看她一眼。我們倆并不認識,但相互笑了笑。“這個雨落來不停哩,走一腳都濕噠噠。”她笑說。“就是呀!在家悶得慌,出來走走,松松骨頭。”我答。
女人走過橋,向對面走去。我們沿河繼續向南走。霧蒙蒙的細雨中,有一隊穿著比春花還鮮艷的人群,從九曲橋上走來。
我駐足停了一會兒。這一隊人來到離我不遠處,我努力辨別他們的口音,可以聽出來,他們來自外地,可能還是長江以北的。
“這里環境怎么會這么好,空氣也好……”說話間,他們經過我身邊,我告訴他們:“這里是一個自然村,以前是一個生產小隊。”
他們中的許多人停下了腳步,對于我的話略感驚奇。有人向遠處喊:“林局,林局長你過來!”
被叫林局長的男子從一村民家的院子走過來。幾個女子在籬笆邊觀察,邊拔起幾片葉子邊說:“這韭菜長得真好。”我連忙跑過去說這不是韭菜,是一種蘭花。一女人湊近聞聞,說了聲:“不是!”隨手一扔就走了。
那個叫“林局長”的人看到這種行為也許是覺得不好意思,走過來與我攀談。
聽得出來,他的問題比較專業。他問我村莊改造的資金來源;農民的收入來源;村莊環境的日常維護;土地流轉情況等等。
對于他的問題,我答不上來。我的眼睛一直瞄在河邊那幾個穿著花紅柳綠,披著花圍巾的女人身上。其中一個女人用傘擋著另一個彎腰的,而彎腰的馬上將村民種在河岸上的小蔥一叢叢拔起來,轉身放在身后拿著塑料袋等著的人手中。
這些人真煞風景。我看著,也用傘擋住孩子的視線。我不想讓孩子在這么美好的環境里看到如此不和諧的一幕。況且,他們一個個還穿得那么體面光鮮。
雨還下著,那幫人四散在朱家埭的各個景點里,笑著、鬧著擺出各種姿勢拍照。但我覺得,他們與這里的春景格格不入。
我想起那個叫“林局長”的人提議:建議合理利用朱家埭民居,讓更多游客能住下來,留下來……這主意是好,但我更怕這個靜謐、美好的桃花源里,硬生生闖進許許多多的“武陵人”。
○董君蓮 業余從事戲劇小品、散文與詩歌寫作。桐鄉市女作家協會會員,濮院鎮文學創作協會副會長。
相關新聞:
1.本網(桐鄉新聞網)稿件下“稿件來源”項標注為“桐鄉新聞網”、“今日桐鄉”、“桐鄉發布”、“桐鄉時間”、“FM97.1”“桐鄉市廣播電視臺”等的,根據協議,其文字、圖片、音頻、視頻稿件之網絡版權均屬桐鄉新聞網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未經本網協議授權,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復制發表。已經本網協議授權的媒體、網站,在下載使用時須注明“稿件來源:桐鄉新聞網”,違者本網將依法追究責任。
2.本網其他轉載稿件涉及版權等問題,請作者或版權所有者在一周內來電或來函。聯系電話:0573-89399340 市府網:5593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