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人諾瓦利斯說,哲學就是懷著一種鄉愁的沖動到處去尋找家園。這句話曾給我留下深刻的印象。雖然它說的是哲學,但是在哲學和家園的互喻中,那種尋根式的鄉愁,卻可以普遍化地描述人類對原鄉(本質)找尋過程中的情感。
《塔魚浜自然史》即是這樣一部鄉愁之作。
桐鄉地處杭嘉湖腹地,歷史上這里屬古典江南的中心,離文學里最著名的兩個城市杭州和蘇州均在百里之內,位置得天獨厚。境內河塘星羅,蠶桑棋布,菊稻遍野,人文和自然結合最好的風景——小橋流水人家——均可在這里看到,不管是名聞遐邇的烏鎮,還是鮮有人知的洲泉,乃至石門、濮院、崇福,如果你驅車前往,也一定能看到古典江南留下的舊跡。
當然,這里還有小說的茅盾、漫畫的豐子愷、詩歌的木心……塔魚浜在桐鄉往西十余公里處,現在已劃歸為烏鎮,緊鄰石門鎮,這就是塔魚浜的自然和人文屬性,古典江南的深鄉下,現代文人的成長地。
作者鄒漢明就生活在這樣一個地方。作為詩人的他,具有濃郁的江南情結和高度的文化自覺,一部頗受好評的《江南詞典》,就是他寫給舊江南的情歌,呼應著歷史上無數關于江南的書寫傳統。我想,對于茅盾、豐子愷和木心,他應該既有作為鄉鄰的親切喜悅,又有同屬“文人共和國”的自豪榮光吧。
當然,他出生于彼,和菊花為伍,與蠶蟲嬉戲;機耕路上跟阿二問好,水稻田里與金龍打諢;逃學時的自由,寫作時的平靜;所有的記憶建構了他關于人生最初的體驗。
近30年,桐鄉發展很快,已躍入全國百強縣市行列,環境和物質發生了巨變,而那些附著在環境和物質上的風俗、情感和記憶也一并變化了,有的甚至消失了,故鄉就此分身為記憶里的故鄉和現實中的故鄉。前者悠長緩慢、素樸單純,后者急劇突變、功利浮躁,爭相消耗著他的情感。作者記憶里的穩定情感,被快速發展的現實粉碎了。而寫塔魚浜就是精神還鄉,一如余華所言,寫作就是回家。但我想,能回家就是好,哪怕是精神性的。
《塔魚浜自然史》也是一部時間之作。
木心寫過一首流傳甚廣的詩叫《從前慢》。“從前的日色變得慢,車、馬、郵件都慢,一生只夠愛一個人”,我認為這首詩寫出了人類對時間的心理感受。人人都會有一種深切體驗,那就是長大后時間的速度變得不一樣了。以過年為例,少年時覺得等著過年的每一天都是如此漫長;可是一旦成年,卻發現日月如梭,轉瞬一年。從這角度來說,《塔魚浜自然史》是記錄時間的消逝之作。時間的消逝,是永恒的主題,偉大的孔子留下過“逝者如斯夫”的奇妙比喻和深沉慨嘆。物是人非,只是在有限的時間內;在無限的時間面前,物也非,人也非。書中卷三“歲時記”里,二十多個節日民俗,描繪了江南鄉下的日常儀式和慶典,盡管現在有些已經消失,可是不管過去多少年,我們都能從這些文字里看到縱使最普通的人家,也會在流水的日子里翻出生活的浪花,給庸常的日子以歡喜和慶祝,那就是草民的歲月靜好呀。所以,它是一部以時間消逝為主題的書,也是一部通過文字挽留時間的記憶之書。
《塔魚浜自然史》還是一部文學之作。
這至少可從兩個角度去衡量,作家的責任和漢語的開拓。面對急劇變化的故鄉,從童年的樂園,到推土機下的碎石,再到整齊的廠房,物質和環境的變化是受人的欲念驅動的,作家對此的責任,首先在于記錄,存史以資政;其次在于反思,批判而建設。通過寫作,作家彰顯了知識分子在現實中的責任;利用特長,作家成為了沉默的塔魚浜村民的代言人。
作者鄒漢明以詩起家,兼擅散文隨筆,又沉浸地方文史多年,在數個領域均有建樹,但他仍以詩人為第一身份。究其原因,既可能是自豪于詩歌在中國歷史上的燦爛傳統,也可能沉醉在詩歌本身的發現、命名和創造的激情里。他對漢語有一種嚴厲的追求,以至于,他曾說出了詩人是“一個堅定的民族語言的捍衛者”這樣的豪言壯語,我一點都不懷疑他的真誠,他對詩歌的偏愛,在朋友圈里,是大家熟知的。因此,不僅在詩歌里,就是在散文里,他也實踐著在詩里對語言的追求。比如在《菊花簡史》一文里,“最常見的黃菊花,我小時候就獨自開在屋角地頭——從一堆斷磚碎瓦里頭,裊裊娜娜地升騰而出”;又如在《水稻簡史》里,“咕咕——咕咕,布谷鳥一叫,春回大地了。滿田埂的青草首先抬起頭來,吱吱吱地呼吸著嫩綠的陽光”,語言簡單,卻更新了漢語意象給讀者帶來的深層內涵,讀后只覺新鮮而充滿意趣。在塔魚浜,草木就是村莊的無名英雄呀。
《塔魚浜自然史》以細節見長,作者自云,在書里采用了放大細節的方式來書寫,等于是扛了一個攝像機,在拍一個黑白的紀錄片。讀罷全書,那種專注的凝視,讓人深深嘆息:一個故鄉的游子用筆在記憶的國度里,一點一點地爬梳往事的碎屑,他要把最珍貴的留存下來,那是一個村莊命運的證據。就此,《塔魚浜自然史》頗像一首獻給故鄉村莊的哀歌,帶著點點惆悵。
○王凈 皖人客浙,高中教員,執教于桐鄉市高級中學。
相關新聞:
1.本網(桐鄉新聞網)稿件下“稿件來源”項標注為“桐鄉新聞網”、“今日桐鄉”、“桐鄉發布”、“桐鄉時間”、“FM97.1”“桐鄉市廣播電視臺”等的,根據協議,其文字、圖片、音頻、視頻稿件之網絡版權均屬桐鄉新聞網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未經本網協議授權,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復制發表。已經本網協議授權的媒體、網站,在下載使用時須注明“稿件來源:桐鄉新聞網”,違者本網將依法追究責任。
2.本網其他轉載稿件涉及版權等問題,請作者或版權所有者在一周內來電或來函。聯系電話:0573-89399340 市府網:5593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