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塔魚浜自然史》
鄒漢明 著
中信出版集團
2021年7月出版
編者按:
塔魚浜,自然村,原屬爐頭鎮翔厚村。
本書是一部關于江南村莊塔魚浜的文學傳記。緣起于塔魚浜拆遷之后,經由廢墟上的一只供碗,作者以親歷的往事,以水汪汪的少年之眼,深情回望舊時光、舊江南、舊生活,舉凡地理、歲時、動植物、農事等,構成一個村莊自然史的基本面相,盡顯江南無名之地的普遍意義。
正如作家錢紅麗所言:“‘塔魚浜’是作家鄒漢明的童年血地,也是他的精神簡史,更是他譜出的一曲江南鄉村挽歌。鄒漢明以細淡筆融,詩性復活了一代人的江南與童年。”
老早就知道漢明在寫關于故鄉塔魚浜的書。終于,新書《塔魚浜自然史》在今夏清新面世。一讀,果不出所料,真是一本交關好的書。
私以為,像我等與漢明同齡,同在鄉村生活過,同樣上過大學,同樣走出鄉村,同樣成為街上人,同樣村莊已消逝,更同樣愛書、愛文學的同道者,讀此書時,更能體會此中真意與趣味,更覺塔魚浜的美好與難忘,因為它本身就是我們共同的舊時家園,共同的童年記憶。太多的“共感”,使我們在閱讀時,沒有一點違和感,時不時會心一笑。
確實,漢明筆下的塔魚浜,它不僅僅只是一個村莊的傳記,它也是江南水鄉無數個村莊的寫照。我閱讀塔魚浜的時候,自然會聯想到我兒時生活的馬西橋,某種程度上講,塔魚浜與馬西橋幾無二致。更重要的是,因為各種原因,原本鮮活的它們,在某個陰郁的午后寂然消逝。因此,漢明筆下的塔魚浜,可以說是文學意義上或者說是精神層面上的一個地標,按作者的講法,“塔魚浜現在是一個抽象的詞了”。如此,他寫這本書,為這個消逝的村莊立傳,也就有了書寫鄉愁的含義了。那回不去的童年,回不去的故鄉,是天底下古老而廣大的鄉愁。
其實,書寫塔魚浜,是漢明貫穿始終的一個主題寫作。在《塔魚浜自然史》之前,漢明早就寫過《少年游》《江南詞典》等系列作品,我們對塔魚浜一點也不陌生。而今天這本書,更在總體布局、語言敘述、視覺轉換等各方面,有新的探索和提升,更加彰顯其文學創作的個性特征與辨識度。相信讀者會深深記住,這就是漢明的塔魚浜,詩一般美麗而惆悵的文學伊甸園。
在書中,我們老老實實跟著作者,從“一只還魂的供碗”開始的敘述里,推開記憶的矮闥門,慢慢走進那個淪陷之前的靜落落的塔魚浜,細細品味那些藏身于過往里的種種細節,關于地理的、歲時的、動物的、昆蟲的、農事的、草木的,種種及物、不及物的名詞和動詞,以及叮咚作響于耳邊的美妙鄉音,還有春夏秋冬、晨昏各異的色彩,構成了曾經古風猶存的小村坊塔魚浜,它是那樣普通日常,卻又是那樣豐富多情,那是二十世紀九十年代之前的舊江南的美麗倒影。而《塔魚浜自然史》以文學的形式,細致而靈巧地描繪了下來,為我們留下了一份似遠猶近的鄉村記憶。
其實,要為一個消失的村莊塔魚浜立傳,并非易事。看得出,漢明寫作這本書的態度是誠懇且慎重的,是深思熟慮之后的自然落筆。其整體布局精致而大氣,那是作者的智慧與匠心。全書共分七卷,從地理志、地理志附,到歲時記、動物記、昆蟲記,再到農事詩、農事詩補遺,全方位展示塔魚浜的自然史,其中也穿插著許多塔魚浜的人文故事。雖只是以一個小村坊的角度,作者卻將它置于歷史和時代的大背景下來度量;雖只是敘述一個村莊的自然史,卻分明折射出整個江南的鄉村文化史;雖說是寫村史,實質上是嚴格意義上的真正純文學的書寫。作者那一份深藏于內心的對文學的高度自覺與尊重,對于鄉土的深情回望與一生的眷戀,以及廣博的自然科學、文史知識的積累與掌控,諸多方面的有機結合,方能得心應手地對一個村莊作如此舉重若輕的書寫和記錄。
當然,尤令我喜歡的還是作者一如既往的敘述語言。《塔魚浜自然史》的語言優美而純粹,字字珠璣,如塔魚浜老農精耕細作的田地,溫潤,飽滿,有張力。在文學世界里悠游多年,漢明早已形成了其獨特的個性化寫作方式和語言風格,文字簡凈,清通靈動。而寫到塔魚浜時,又巧妙應用大量方言俚語和各種擬聲詞,更使文字聲色俱佳。這個時候,必須要讓你的眼、耳、鼻、舌、身、意,五蘊齊動,心無掛礙去欣賞與品味,方能體悟其中奧妙。
如作者用很多篇幅寫到他兒時最愛去的地方——機埠牢,機埠牢的大水泵“屁大屁大”的抽水聲,是小孩子們百聽不厭的進行曲,伴隨著這進行曲,就是從水里跳出來的大魚小魚。“‘屁大’聲一出來,機埠外面的兩只落地水口就開始吐水了。嚴家浜的河水,翻翻滾滾,綿綿無盡,一大口一大口地,此刻被提到水泵的嗓子眼。大水泵吐大水,連通的水渠迅速漲滿。”作者的文字里分明有水流的聲音。
又如寫中秋月餅,“它就是我們手掌上的月亮,帶著那么美好的味道,遼遠而古老的味道。”而國慶節吃到母親做的芝麻糊,那更是一生難忘的好味道,用作者的話來說,真是“香得來——野哎”。到了年節邊,家里過年必備一個大豬頭,祭拜過后,父親開始拆豬頭肉吃,而“咸豬頭的兩只耳朵肉嚼著喇噗喇噗的,用牙齒一咬,自己的耳朵也會嗶剝嗶剝響。”
這樣生動的描寫,在書里俯拾即是。仿佛這是塔魚浜與生俱來的,不用刻意去描繪,也刻意描繪不來的。以舊時塔魚浜為代表的江南鄉村,其四時節令、風俗風情、百工百物、草木春秋,從來都是多姿多彩,遠遠超越我們的想象,真是妙不可言,分明是一部豐富多彩的鄉間風俗畫卷。在漢明的這本書里,常常會有這樣信手拈來的畫意。
都說童年是作者寫作的一座豐富的礦藏。確實如此,漢明從很早時候就開始把目標鎖定在自己少年時代生活過的塔魚浜,作為自己寫作的坐標,把自己的生活、情感深深融入寫作中,一步一個腳印,沿著這條路前行,努力甚至有些固執地要重建他心中的塔魚浜,而這正是作為一個從鄉村走出來的作家,內心的執著與責任,哪怕實際上塔魚浜已然消失了,又有什么關系呢。
漢明說,他還有一部專門寫塔魚浜的人物和器物的書,今后也會出版。如此,將構成完整的塔魚浜三部曲,真好!塔魚浜是幸運的,它可以名不見經傳,但它再也不會被文學遺忘。
○徐玲芬 全國第八屆冰心散文獎獲得者,中國作家協會會員、中華詩詞學會會員、中國散文學會會員,桐鄉市女作家協會主席、鳳鳴女子詩社社長,著有《江南物事》《門對孤山》等散文集、詩集10多部。
相關新聞:
1.本網(桐鄉新聞網)稿件下“稿件來源”項標注為“桐鄉新聞網”、“今日桐鄉”、“桐鄉發布”、“桐鄉時間”、“FM97.1”“桐鄉市廣播電視臺”等的,根據協議,其文字、圖片、音頻、視頻稿件之網絡版權均屬桐鄉新聞網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未經本網協議授權,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復制發表。已經本網協議授權的媒體、網站,在下載使用時須注明“稿件來源:桐鄉新聞網”,違者本網將依法追究責任。
2.本網其他轉載稿件涉及版權等問題,請作者或版權所有者在一周內來電或來函。聯系電話:0573-89399340 市府網:5593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