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小時候,農家的飯桌上,都是幾代同堂的。吃飯,對農民來說,是件普通又重要的事。明天吃什么菜,前天晚上當家夫妻要商量好。第二天一早,男人或去集市或去村里買菜。在家等待的心情很復雜,有時該買的菜忘記買或賣完了,有時帶了些沒商量過買的菜和食品。一般來說,農家都能收獲各類蔬菜,集市上買回的多是雞鴨魚肉等葷菜及豆制品。
男人完成任務后,洗菜做菜就是女人的責任。她們往往很考究,慢悠悠地準備中午的菜。比如夏天的菜,講究葷素搭配,還要配個湯。梅菜肉的肉要選用肥瘦均勻的五花肉,洗凈、切塊,碗底鋪一層梅干菜,放幾塊肉,灑一勺白糖,再鋪一層梅干菜,再放肉、白糖,如此反復,直到碗滿,再放入鹽和醬油。豆腐干一般紅燒,沒什么技巧。去地里摘幾根豇豆,掐成段來炒。湯嘛,一般是冬瓜湯、榨菜番茄湯。
菜端到桌上,該開飯了。這時,如果男主人還不停下手里的活,女人就要嘮叨了:“吃了再弄,菜都涼了。”全家坐定,開始吃飯。飯桌上,除布置下午的活,還會說些張家長李家短的閑話,聊些物價、親戚、村民之類的話題。農民不用上班,這飯想吃多久就多久,男人一般還要喝一小碗酒,如果能弄個爆炒螺螄下酒,那就吃得更香了。夾菜吃飯時,要注意細嚼慢咽。米飯或菜不小心掉桌上了,就要撿起吃掉。小孩子吃飯不認真,比如坐相難看、吃飯不捧碗、碗邊都是米飯、劃飯姿勢難看、筷子拿倒等,要被大人訓斥“吃點都不像”。所以我們小孩子吃飯時都比較認真,因為怕被大人兇,從而被剝奪出去玩的機會。那時,農村還不富裕,家家種田還糧,人們對糧食格外珍惜,哪怕米飯掉地上了,也得撿起來吃掉,老人吃完粥還會習慣性把碗舔干凈。
母親告訴我,她小時候,如果吃飯時不認真,外公就會用煙管狠狠打手。農民深知糧食來之不易,因此不允許糟蹋,也不容許敷衍對待。
吃飯,是生活的一種儀式。吃飯的難看相,如夾菜時把菜搗來搗去、從碗底夾菜、只吃肉不吃菜、飯碗里堆滿菜、嘴里嚼著飯大聲說話,在很多家庭是要受管教的。郭德綱有一次說起在德云社吃飯要講規矩——菜不能從盤底抄,菜只吃自己這邊的。據我所知,我們村上有的家庭,吃飯時誰坐哪邊都是固定的,朝南的座是主座,只能由男主人坐。我初中時,有一次和兩個同學到隔壁村的吳姓同學家吃飯,一個同學隨意坐了主座,飯后吳同學還特意指出他坐錯了。
現在,吃飯沒那么多講究了,變得十分隨意,很多人邊玩手機邊吃飯,夾菜都不看碗,孩子吃一口就跑了。大人追著去喂飯,半天也吃不完半碗飯。老一輩故去了,各種吃飯的規矩幾乎沒了,大人也不提醒我們認真吃飯。大家工作忙、生意多,吃飯變得不按時按量,很多時候只是胡亂劃幾口就算吃過了。
與此同時,由于生活節奏太快,很多人沒時間做飯,或者怕麻煩,只好點外賣。出去赴飯局,等菜時,一個個全都低頭玩手機。各種聚餐場面后,剩下許多未吃完的飯菜,造成很大浪費。平時在家里,每天也有一些剩菜剩飯被倒掉。一家人幾代同堂吃飯的場面也慢慢消失了,飯桌上常常只有兩三人吃飯,甚至只有一人。有的人嫌做飯麻煩,一個人吃點冷飯冷菜就草草對付了。
我們已經很久沒有好好吃飯了。一家人坐一起好好吃頓飯成了奢望。好好吃飯,是對食物的尊重,也是家庭和睦、個人幸福的表現。 前段時間,我國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院士在生命最后時光里,告訴醫務人員要“好好吃飯”,多少人為之深深觸動。
那就讓我們用行動踐行這一樸素的囑托,好好吃飯,好好珍惜這來之不易的一蔬一飯,享受食物的美味和家庭的溫馨。
○姚孝平 開發區(高橋街道)人,自由職業,愛好寫作農村題材的散文和評論。
相關新聞:
1.本網(桐鄉新聞網)稿件下“稿件來源”項標注為“桐鄉新聞網”、“今日桐鄉”、“桐鄉發布”、“桐鄉時間”、“FM97.1”“桐鄉市廣播電視臺”等的,根據協議,其文字、圖片、音頻、視頻稿件之網絡版權均屬桐鄉新聞網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未經本網協議授權,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復制發表。已經本網協議授權的媒體、網站,在下載使用時須注明“稿件來源:桐鄉新聞網”,違者本網將依法追究責任。
2.本網其他轉載稿件涉及版權等問題,請作者或版權所有者在一周內來電或來函。聯系電話:0573-89399340 市府網:5593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