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上世紀50年代末開始,桐鄉地區農村種植結構由傳統的“二熟制”逐漸向“三熟制”過渡,即從原來的一熟單季稻、一熟冬種作物改成一熟早稻、一熟晚稻、一熟冬種作物。這樣一來,農村里就有了3個大忙季節,即每年5月的“夏收夏種”、七八月的“搶收搶種”和11月的“秋收冬種”。而我們習慣上又將七八月的“搶收搶種”稱為“雙搶”。
“雙搶”是指搶收早稻、搶種晚稻,一般從每年的7月下旬開始到8月上中旬結束。此時正值一年中最炎熱的季節,酷暑當頭,農民的辛苦程度可想而知。生產隊里的男男女女從早到晚忙碌在田頭,割稻、脫粒、插秧,一輪接著一輪。
一大清早,婦女們拿著割稻農具匆匆來到已經成熟、金燦燦的早稻田塊上,彎下腰割稻,不到半個時辰,個個揮汗如雨,濕透衣衫。男人們則手拿鐵耙把準備插秧的田塊整平,田里面灌好薄皮水,并從秧田里挑來秧苗,均勻地丟放在田面上。
中午時分,由于高溫炙烤,田里的水都熱得滾燙,泥鰍、黃鱔、蚯蚓甚至連田雞都翻了身。而經過短暫休息的男男女女又要下田勞作了。男人們把脫粒機抬至上午婦女們割稻的田塊進行脫粒,再將一擔擔重達200斤的稻谷挑至生產隊的水泥曬場上進行翻曬。而婦女們下午的任務是插秧,只見她們彎著腰,倒退著一株一株地把秧苗插入田里。經過近20天的高溫勞作,農民的雙手常會出現糜爛,到了晚上,手指痛得連彎曲都很困難。而小腿上結起的一層“黃皮”洗都洗不掉,這層“黃皮”要個把月后才能自然蛻完。
那時,各行各業支援農村“雙搶”是政治任務,就連供銷社旗下的下伸點也不例外。當時農村物資匱乏,買什么都得憑票供應,購物商店也非常少,除了集鎮上的供銷社商店外,幾乎沒有其它商店。農村里偏遠一些的村(那時稱“大隊”)設有供銷社的下伸店,亦稱“兩代(代購代銷)點”,也算是方便群眾。每個店里有兩三名營業員,都是附近鎮上的“街佬人”,平常供應油鹽醬醋煙酒和其它日用品,同時也向老百姓收購一些雞蛋、桑條皮等農副產品。
“雙搶”的來臨,也使下伸點的營業員開始忙碌起來,留一人在店里營業,其他人要挑著貨郎擔下鄉。當然他們挑的不是拷“斬白糖”的那種貨郎擔,而是一些日常用品和夏令食物。炎炎夏日,暑氣逼人,只見下鄉者頭戴草帽,頭頸里摜著毛巾,一根扁擔挑著兩只草蔀,一只草蔀裝著日常用品,有毛巾、肥皂、牙膏、牙刷、縫衣針、頂針箍等,另一只草蔀裝有香煙、糖果、咸肉、咸魚之類,真可謂“麻雀雖小,五臟齊全”。他們行走在崎嶇不平的小路上,來到生產隊的田間地頭,選擇陰涼的地方把貨郎擔停在那里,正在田間勞作的男男女女會放下手頭的農活,把貨郎擔圍得水泄不通,各自挑選需要的物品,男人們有買香煙的,有買咸肉咸魚的,女人們則買針線、毛巾、牙膏,即使不買東西也趁機在陰涼處休息一下。
“雙搶”里的貨郎擔為繁忙的人們節省了寶貴的時間,也成了當時農村一道獨特的風景線。
如今,隨著農村全面實現機械化,種田有插秧機,割稻有收割機,再加上耕作制度的改革,農民“面朝黃土背朝天”已成為歷史,“雙搶”也已不復存在。
○陸炳祥 供職于濮院鎮人民政府,現為桐鄉市作協會員。
相關新聞:
1.本網(桐鄉新聞網)稿件下“稿件來源”項標注為“桐鄉新聞網”、“今日桐鄉”、“桐鄉發布”、“桐鄉時間”、“FM97.1”“桐鄉市廣播電視臺”等的,根據協議,其文字、圖片、音頻、視頻稿件之網絡版權均屬桐鄉新聞網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未經本網協議授權,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復制發表。已經本網協議授權的媒體、網站,在下載使用時須注明“稿件來源:桐鄉新聞網”,違者本網將依法追究責任。
2.本網其他轉載稿件涉及版權等問題,請作者或版權所有者在一周內來電或來函。聯系電話:0573-89399340 市府網:5593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