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老家地處長江三角洲的核心地帶,是地地道道的南方,但是我們卻有吃羊肉的習慣,這一點很多北方人不理解。
其實,我們吃羊肉已有些歷史了,因為先輩很早就開始養湖羊。湖羊,實際是早期北方移民攜帶蒙古羊南下,在太湖地區繁殖起來的。但是南方氣候濕熱,再加上缺乏天然牧場,蒙古羊慢慢成為圈養的家畜。據史料記載,浙江飼養湖羊始于公元1126年。而在太湖地區,嘉興一帶的湖羊飼養量最多。
現在來看,蒙古羊南下成為圈養的湖羊在生態和環境保護方面恰是別有一番意義的。農作物秸稈在很多地方是個頭疼問題。由于勞動力緊張,為了省力,很多地方的農民常放一把火把秸稈一燒了之。秸稈焚燒一方面污染環境,另一方面極大地浪費資源。而湖羊作為食草類典型的反芻動物,有包括瘤胃的獨特的消化系統。作物秸稈通過瘤胃微生物的發酵可以轉化成低分子量的有機酸和細菌體蛋白質等,為湖羊生長提供了極佳的營養物質。此外,由于瘤胃微生物的發酵作用,羊能有效轉化秸稈中難分解的纖維素。湖羊通過取食作物秸稈和雜草等有機廢棄物,產生的羊糞變成培肥土壤的有機肥,實現了來自于土而復歸于土的循環,保障生態健康。因此養湖羊也就成了作物秸稈資源化利用的重要途徑,是發展生態循環農業的好幫手。
除生態功能外,湖羊全身是寶。湖羊產的羊毛質量上乘,一年可在春秋兩季剪毛,產量也頗高。文房四寶之一的湖筆也是采用優質的湖羊毫毛制成。
湖羊又是珍貴的羔皮品種。說起湖羊的羔皮其實是很“殘忍”的。所謂的羔皮就是羔羊生后1~2天內宰殺剝制、加工而成的小湖羊皮。小羊羔是一生下來就宰殺,其標志之一就是小羊還沒吃過一次奶水。小湖羊皮輕、薄、軟,彈性強,手感極佳,毛纖維束彎曲呈水波紋,圖案美觀,是制作裘皮衣服的優質原料,被譽為軟寶石而馳名中外。
在我的記憶中,在上世紀70年代,養殖湖羊的價值除了獲得有機肥、羊毛和羊皮外,羊肉也是一塊重要內容。我們從小就有吃羊羔肉的習慣,在我看來,這真是人間至味。剛生下來的湖羊羊羔,肉質細膩,沒有任何膻味。我們通常只需加生姜翻炒,加一些冰糖、紹興黃酒、老抽醬油紅燒。柴火燜燒個把小時后,一道噴香鮮嫩的羊羔肉就完成了。羊羔肉既可熱食,也可作為冷盤。其實在過去,通常冬季是產羊羔的主要季節。我們的紅燜羊羔肉放到第二天已凍結實了,這時候光吃凍鹵都很美味。冷食時,當你入口咀嚼羊羔肉時,原本鎖定在凍鹵中的生姜和醬油味瞬間解封,激發出獨特的略帶辛辣的鮮香味,讓人回味無窮。
紅燜羊羔肉一直是我引以為豪的老家美食之一,也是我宴請四方嘉賓的必備佳肴。每次回老家,無論是和家人一起吃飯,還是和朋友聚餐,這道羊羔肉是少不了的。羊羔肉是我們游子與故鄉連結的一條紐帶,這條紐帶深入我們的味覺基因的,也牽動我們腸道里的每個微生物細胞。我的一位在新加坡國立大學工作的老鄉沈教授告訴我,每當他從老家回新加坡,常常會將冷凍的紅燜羊羔肉打包帶回去,以慰藉思鄉的味蕾。我愛吃羊羔肉,在朋友圈也出了名。每逢節假日,老家的朋友便會給我寄上一兩只羊羔肉。
和紅燜羊肉一起“成長”的美食要數羊肉面了。到了秋冬季,早上吃上一碗紅燒羊肉面是件幸福事兒。老家的羊肉面館一般都是定量供應,因為羊肉需要隔夜就開始烹制,羊肉量是固定的。除羊肉外,還有一起紅燒的羊雜。
而更讓我驚喜的是,我們的湖羊現在開始北上“尋祖”了!近期,因為調研生態農業發展的需要,我走訪了一些農業高新企業。我欣喜地發現,現在江蘇鹽城、山東、新疆和甘肅等地都在大力推廣湖羊。湖羊得到北方養殖業的青睞,正是出于湖羊適合圈養這一特點。
不過,讓我驚訝的是湖羊的另一個特性。湖羊長期適應了江南詩意般的生態環境,也變得“多愁善感”。湖羊在江南發生的“華麗轉身”使其一年可以多胎,這是極有利于養殖業的。
可以說,湖羊作為一種普通家畜,卻見證了華夏農業文明螺旋式的發展歷程。現在,隨著集約化農業的快速發展,湖羊養殖成了生態與美味兼具的健康農業模式,必將延續千年的傳奇故事。
○朱永官 桐鄉人,畢業于桐鄉第一中學。現為中國科學院院士、發展中國家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院城市環境研究所/生態環境研究中心研究員,長期從事環境土壤學和環境生物學研究。現居北京。
相關新聞:
1.本網(桐鄉新聞網)稿件下“稿件來源”項標注為“桐鄉新聞網”、“今日桐鄉”、“桐鄉發布”、“桐鄉時間”、“FM97.1”“桐鄉市廣播電視臺”等的,根據協議,其文字、圖片、音頻、視頻稿件之網絡版權均屬桐鄉新聞網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未經本網協議授權,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復制發表。已經本網協議授權的媒體、網站,在下載使用時須注明“稿件來源:桐鄉新聞網”,違者本網將依法追究責任。
2.本網其他轉載稿件涉及版權等問題,請作者或版權所有者在一周內來電或來函。聯系電話:0573-89399340 市府網:5593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