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夏時節,身處江南,平原坦蕩如砥,便特別羨慕山鄉人家的深邃。山上的楊梅熟了,心也跟著飛到了山那邊。
一路南行,田野正是綠肥紅瘦。遠遠望見青山隱約,小小的尖山,突兀于平原之上。山稱為尖山,山之外是江,江之外是海。兩山之間原是江灣,很久以前早已圍墾成良田。
現在什么都以辦節為時尚,有楊梅的地方就辦“楊梅節”,吸引遠近游客,實地體驗農家樂。天氣炎熱,也擋不住人們上山采楊梅的熱情。我們沿著屋腳邊的林間小路往山上去,路邊時有荊棘絆腳。
現場采吃免費,是農家樂最誘人的地方。當然,采了帶回去,就得付錢了。大家爬高就低,邊采邊吃,享受片刻的自由快樂。實誠的果農,一點也不吝嗇,爬上高樹幫你采摘,讓你盡興。
“多吃點,多采點,價錢便宜。”陪大家采楊梅的老駱,是一位實實在在的果農,那片楊梅樹是他家承包的。辦楊梅節,讓老駱樂開了花,天天有旅游團上山采楊梅,省工省時省力又掙錢,楊梅也不至于因為賣不完而壞掉。
楊梅樹長得高大,非得爬上凳子、梯子才采得到,山上樹林里又密不透風,海風太遠吹不到,悶熱難耐。一會兒工夫,大家都熱得吃不消了,才知道上山采楊梅并不是簡單一個“樂”字,汗水凝結著的辛苦,必須親身體驗才能真正理解。
體驗生活的人興沖沖上山來,楊梅吃夠了,籃子里也裝滿了,先前的熱情被汗水澆滅,退出楊梅林,一路感嘆:“采楊梅真不是樂事,是苦事。”
老駱憨厚一笑:“那是,哪一樣農活不辛苦啊!采楊梅就更辛苦,因為楊梅要保鮮,必須當天一早起來采摘,當天出售,得搶時間。”
忽然想到,隱士們所謂“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的田園情調,原本就是詩化了的美夢。現實生活從來都離不開辛苦的付出。城里人的車子載走了一籃籃新鮮楊梅,但載不走老駱他們的辛苦汗水。
而每年楊梅成熟時,我總會不由自主地想念遠在仙居的友人梅子。
梅子是我大學同學,四年中相識相知成莫逆。因為她,我了解了仙居這個地方;因為她,我吃到了在平原地區吃不到的各種山果。畢業之際,我們同去買了回老家的火車票,人生從此相隔遙遙,想見的機會寥寥。梅子寫在我畢業留念冊上那句“平時覓伴書為上,閑來無事睡最安”,我一直記在心里。
人生匆匆幾十年,我和梅子都為工作、生活奔波。人事牽絆,偶爾因她到省城出差之機,我曾去見過幾次面。但每到仙居的楊梅熟了,她就熱切地盼著我去。終于有一年,楊梅成熟時節,我起興去了仙居,此時離大學畢業已過去20多年。
那年6月,梅子帶我們去永安溪漂流,體會“小小竹排溪中游、巍巍青山兩岸走”的美景;去爬山觀瀑,沐浴神仙居的“仙氣”;去參觀山鄉古鎮“浙江第一古街”……尤其難忘細雨蒙蒙里在永安溪漂流,我們坐在竹筏上,邊吃楊梅邊看風景。溪水清澈,山映水中,山風送過來陣陣清涼,兩岸風景如畫,耳畔還響起仙居姑娘唱的山歌:“阿哥你要來仙居,別坐輪船來,要坐就坐竹排來……”“高高臺,低低臺,小弟弟小妹妹快躲開,板凳龍燈馬上來……”
此后又不見梅子好多年。但每年的楊梅時節,都會收到梅子寄來的仙居楊梅,讓我這個生長在江南平原的人,深切感受來自山鄉的那份深情,品嘗江南之南,一種叫“仙居楊梅”的佳果。
○徐玲芬 全國第八屆冰心散文獎獲得者,中國作家協會會員、中華詩詞學會會員、中國散文學會會員,桐鄉市女作家協會主席、鳳鳴女子詩社社長,著有《江南物事》《門對孤山》等散文集、詩集十多部。
相關新聞:
1.本網(桐鄉新聞網)稿件下“稿件來源”項標注為“桐鄉新聞網”、“錢江晚報今日桐鄉”、“嘉興日報桐鄉新聞”、“桐鄉電臺”、“桐鄉電視臺”的,根據協議,其文字、圖片、音頻、視頻稿件之網絡版權均屬桐鄉新聞網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 未經本網協議授權,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復制發表。已經本網協議授權的媒體、網站,在下載使用 時須注明“稿件來源:桐鄉新聞網”,違者本網將依法追究責任。
2.本網其他轉載稿件涉及版權等問題,請作者或版權所有者在一周內來電或來函。聯系電話:0573-89399348 市府網:5593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