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月南風大麥黃,棗花未落桐葉長。立夏的東南風里,孩童們聞到了暑假的氣息,農民忙著養蠶、種菊,空閑的人則在蓊郁蔥綠的草木間,忙著搭灶,燒一頓美味的野火飯。
桐鄉的不少風俗習慣都有其“獨到之處”,比如端午節全國人民都流行吃粽子,桐鄉人卻硬是把這個風俗搬到了清明;不少書中都記載南方人習慣為立夏秤人(秤體重),桐鄉人卻把它搬到年初七。
如果要像選“清明三大件”一樣選出“立夏三件套”,對桐鄉人來說并不難:立夏飯、灰鴨蛋、麻球。
關于立夏飯,我曾寫了這樣一首小詩:青蔥豌豆綠裳裳,臘肉咸腸筍嫩黃。嘗遍桐鄉煙火味,敢稱立夏第一香。立夏飯的滋味與立夏節氣前后的云淡風輕、草木葳蕤是很般配的。
灰鴨蛋就是咸鴨蛋。但“灰”字很特別,既是動詞又是名詞,制作灰鴨蛋的過程稱之為“灰”,制作完成后的咸鴨蛋叫灰鴨蛋。做灰鴨蛋步驟不多,但要“灰”出蛋白不是很咸,蛋黃又流油的鴨蛋并不容易。我家隔壁的大媽是做灰鴨蛋的好手,問她有何制作秘訣,她卻說:講不靈清,手法都在阿拉腦子里。鴨蛋洗凈后,用爛塘泥包裹,最好是孔隙較大的紅沙泥,但桐鄉沒有這種土,人們就在泥里拌一些灰,然后滾上足夠多的鹽,放入缽頭中密封置于陰涼處,不可讓蚊蟲叮蛟,否則就會變質發臭。待兩周之后,可試著嘗其咸淡是否適中,如果不夠咸,可再放數周。
老底子吃灰鴨蛋是件大事,整個剝來吃缺乏儀式感,又顯得奢侈,最好的方法是從鴨蛋大的那頭敲開硬幣大小的一個口子,用勺子一點點掏來吃,但碗砂瓢羹和洋鐵瓢羹個頭太大,人們就想出用小竹片制作一個吃咸鴨蛋的專用瓢羹(類似于現在吃酸奶的那種),稱之為蛋瓢。灰鴨蛋一入缽,蛋瓢的制作就開始了。為了吃個灰鴨蛋花如此工夫,看見人們對勞動成果的珍惜,更是對時節風物的尊重。
麻球則是一種米食。麻球在桐鄉美食中排名算不上靠前,但桐鄉人立夏必吃麻球,相傳可以防蚊蟲叮咬。關于麻球,源于一個民間傳說:在男耕女織時代,某年的立夏,丈夫要外出去田里勞作,心靈手巧的妻子做幾個豆沙餡的糯米團子作為點心,打包后讓老公帶上。立夏時天氣已較熱,丈夫到達田頭之后為了防止團子變質,就將團子打開放在田頭。傍晚時分,男人感到饑餓時想到了那幾個團子,走到田頭打算食用,一看嚇了一跳,原本白色的糯米團子變成了黑色,再細看,團子上粘滿了密密麻麻的黑“芝麻”,原來是許多蚊子被團子的香味吸引后掉入了這柔軟的陷阱“無法自拔”。男人這才感覺到,怪不得今天的蚊子這么少。這件事在村上傳開后,因那天正好是立夏,人們便漸漸養成了立夏吃麻球的習俗。關于麻球的傳說只是傳說,但故事的內核無疑是真實而美好的。
立夏僅有三件套,其實略顯單調。在物資匱乏的年代,人們還會做“立夏狗”,桐鄉西片的一些村仍保留著這個習俗,即在清明節時,將糯米捏成小狗的形狀,曬干風干后貯藏個把月,到立夏日蒸給小孩子吃,寓意小孩子可以像小狗一樣健康。在美食鋪天蓋地的今天,“立夏狗”淡而無味,大部分地方也漸漸沒有了這一食物。現在物質漸漸富足,立夏這一天,除了麻球、灰鴨蛋之外,還會配上香豆腐干、春筍等時令美食,而小龍蝦等也加入了立夏“標配”的食物行列。人們在享受自然饋贈的同時,用雙手不斷豐富著餐桌上的菜肴。
《淮南子》曰:夏為衡,衡以平物,使之均也。《說文解字》也說:夏者,假也;假者,方呼萬物而養之。也就是說,立夏到,萬物茂盛和放縱的時節來了。季節的放縱不同于人,人的放縱會惹禍,而季節不會,季節更替,推動萬物生長。在四季流轉中,人們品嘗風物之美,感懷季節的饋贈。
○沈衛林 供職于市科技局,桐鄉風物的觀察與記錄者。
相關新聞:
1.本網(桐鄉新聞網)稿件下“稿件來源”項標注為“桐鄉新聞網”、“錢江晚報今日桐鄉”、“嘉興日報桐鄉新聞”、“桐鄉電臺”、“桐鄉電視臺”的,根據協議,其文字、圖片、音頻、視頻稿件之網絡版權均屬桐鄉新聞網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 未經本網協議授權,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復制發表。已經本網協議授權的媒體、網站,在下載使用 時須注明“稿件來源:桐鄉新聞網”,違者本網將依法追究責任。
2.本網其他轉載稿件涉及版權等問題,請作者或版權所有者在一周內來電或來函。聯系電話:0573-89399348 市府網:5593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