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的一個秋日,我驅車再次前往位于洲泉的三洞環橋。于我而言,三洞環橋如同一位老朋友,時不時我都會去看看。
這一天,秋陽高照、天空湛藍、云朵浮翩。導航定位地點是馬鳴老街電影機展示館,我興沖沖地出發了。車子開在秋日的鄉間公路上,車外是黃澄澄、沉甸甸的田野,路邊梧桐葉焦枯,欒樹果實紅彤彤的,香泡樹橘子樹柿子樹鼓足了腮幫子,似在吹奏豐收的號角。
車子開到俞眾線義馬路上,路過一座石板橋,我減速后稍一偏頭,就看見遠處三洞環橋橫臥在河港上的身影。停好車再回到石板橋上,一番左顧右盼后,方又朝向三洞環橋站定,屏氣靜靜地看它。
天空一半是粉撲撲的湖藍,一半是細膩的浪白,河面中間鋪開長長寬寬的一道光幕,把天空投射到水中,并向下一直延伸,拉扯著人的視線,似要把人的心思也全部吸納進去。河港兩岸的樹木像極了兩只并指作揖的手掌,三洞環橋就處在兩只手掌指尖觸碰的地方,也是天空和河面相連接的地方。
我像是站在一幅奇妙的畫前,眼神不由自主地向閃著光亮的橋洞聚焦,似看見了它的過往,又即將穿行去它的將來。在我的身后,不時有車輛經過,耳邊傳來聲響,腳下感受到震動,我卻如受蠱惑一般,佇立在那里,凝視著三洞環橋,許久才被偶然響起的汽笛聲驚醒,終于回過神來。
三四年前,聽聞洲泉鎮義馬村有一座桐鄉境內現在僅存的古三孔石拱橋,我便好奇地前去尋訪。第一次無功而返,第二次就是站在這個地方遠遠地看見了它,卻因不識路而未能走近它。后來我再次尋訪,幾經周折,在馬鳴老街電影機展示館館長的帶領下,才最終摸清去往三洞環橋的最佳路線。
沿著俞眾線義馬路段一路前行,看到張家浜村路牌后轉進去,前行四五十米,再右轉前進二三十米,就能看到三洞環橋東堍了。停車后,我便信步走向石橋。
石橋東堍一側坐落著一座甚經庵。庵門兩側書有“聚寶古橋名揚四海,甚經圣庵千秋萬代”的對聯。三洞環橋原名聚寶橋,又叫元寶橋。我起初來尋它,導航定位了聚寶橋,被指引到了另外一座現代化的大橋上;繼而又定位元寶橋,發現導航指向的并不是洲泉方向。幾經了解之后才知曉,此橋原名為虎嘯橋,民間傳說又叫聚寶橋、元寶橋,而現在則默認為三洞環橋。
我拾階而上,走到橋上時,就已清楚意識到,橋還是那座橋,和我之前每一次來的時候,好像從沒發生過任何改變。在決定出發的那個瞬間,在路上飛馳時,我以為這樣一個溫暖而四處洋溢著收獲喜悅的時節里,它也會有什么不一樣的地方。
然而事實是,它還是那個老樣子,在熠熠陽光下,它像一位毗鄰塵世、囿隅郊野的隱者,看這天地浮沉、四季變幻,眼神卻始終清明無波。
我站在橋上,看南側港河面寬闊,向遠處延伸而去,北側港呈Y形,環抱著一片田地和幾排民居。南側港兩岸的垂柳綠意不減,在和暖的艷陽秋風里輕輕搖擺;河面深邃幽遠,抖出一道光轍,落下星星點點的鉆石,與陽光嬉戲。
我試圖想象它周圍曾經的熱鬧景象,然而歲月滄桑,我以為如今的它,或許是寂寞的、失落的。殊不知,經歷一趟一趟又一趟的相遇相見,我漸漸有些明白它給予我的獨一無二的感受。這座三洞環橋,在郊野之中,它自成一道風景。我在這里看水看云,聽風聽鳥鳴,它的胸懷,比眼前看到的河港更遼闊。
我常常為桐鄉沒有山而感到遺憾,卻不想,在這里,三洞環橋給了我山一樣的堅定與豁達。當我站在三洞環橋上瞭望遠處時,總是有一種熟悉的感覺從心底油然而生,卻始終無法形容那是怎樣一種感覺。
大概是為了弄清楚那到底是怎樣的感覺,我三番五次地造訪三洞環橋。終于,這一次,我想起來了,小的時候,我總是這樣站在家門前的高塬上向遠處眺望。目之所及,于我而言,既熟悉又陌生,有一種向往時時沖撞著我,想著總有一天,我會跨過眼睛所看到的距離的邊緣,到更遠的地方去。
時過境遷,我真的離開了家鄉和高塬,來到了江南的小橋邊。如今,我站在這樣一座古石橋上,目之所及,既陌生又熟悉,有一種新的渴望時時敦促著我,去接近、去探索這江南的韻味。
我與三洞環橋的緣,越結越深。
我曾在料峭的春日,在金燦燦的油菜花田的掩映下遠遠地看它;在烈陽如焚的夏日,站在橋上聽蟬鳴沐熱浪。每一次與它的相見,1個多小時時間里,我喜歡沿著橋堍走上走下,在橋上環顧四周,順著河港堤岸來回走動,透過柳條的綠簾看橋的全貌。每一次的乘興而往,每一次的雀躍游賞,都讓我流連忘返,也常常生出些不著邊際的期待來。
我期待著能夠親眼看看各種自然環境中的它:飄雪中的它,寒風中的它,大雨滂沱中的它,斜風細雨中的它……我奢想著,每一個特別的時刻,我能夠站在橋上,和它一起感受歲月的遐想。我渴望著能夠搭乘農家人的小船,從河道的水面,慢慢靠近它,從它的橋洞下穿過,觸摸它的肌理,和它共度一個清晨、一個午后。
我愿意以這樣的方式,不斷走近三洞環橋,走進它的目光里,做它風景里的過客,做它回眸時的一個定睛。
做它的忘年交,送它一個朋友式的祝福:認識你,真好!
○丁鐺鐺 陜西人,在桐鄉已定居二十年。喜探尋桐鄉風土,記錄所思所悟。
相關新聞:
1.本網(桐鄉新聞網)稿件下“稿件來源”項標注為“桐鄉新聞網”、“錢江晚報今日桐鄉”、“嘉興日報桐鄉新聞”、“桐鄉電臺”、“桐鄉電視臺”的,根據協議,其文字、圖片、音頻、視頻稿件之網絡版權均屬桐鄉新聞網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 未經本網協議授權,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復制發表。已經本網協議授權的媒體、網站,在下載使用 時須注明“稿件來源:桐鄉新聞網”,違者本網將依法追究責任。
2.本網其他轉載稿件涉及版權等問題,請作者或版權所有者在一周內來電或來函。聯系電話:0573-89399348 市府網:5593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