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龍應臺以單篇散文《目送》命名的生活散文集《目送》,平淡沉寂,唯獨心底的情感一絲絲被抽離出來,動容而深刻。她以散文《目送》開篇,文字簡單,格調輕快。她寫送兒子上學,在鈴聲作響大門開啟那一刻,人影錯雜,但是在那么多穿梭紛亂的人群里,卻能無比清楚地看著自己孩子的背影,就好像在一百個嬰兒同時哭聲大作時,仍舊能夠準確聽出自己那一個的位置。然后她繼續寫兒子在念大學時,即便每天同路,他也選擇自己坐公車。她只能站在高樓的窗口往下看,她只能想象,他的內在世界和自己的一樣波濤深邃,但是,她進不去。
我從未這樣淡然地讀文字,而內心卻早已翻騰得不能自已。每個父母總是以自己的方式去愛孩子,他們操碎了心,費盡了心血,花白了頭發,可往往換得的只是一個背影,離開了,車遠了,剩下空蕩蕩的一條街,毫無聲息。
我開始認真去體會龍應臺對“父女母子一場,只不過意味著,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的涵義。
很多時候,我們小心翼翼地收藏著自己,包括在外面的父母面前,留給他們的也只是個沉默的過客。厭倦了他們瑣碎嘮叨,厭倦了他們無端好奇,更厭倦了他們的指指點點。某日,父母從電視、廣播中看到聽到早已風靡網絡的事件,便成了大新聞。他們急于轉述,想在我們這里得到“真的呀,原來如此!”的驚訝表情,可偏偏,我們只是以一句“你們現在才知道”去敷衍他們。
要是,有那么一天,他們真的老了,老得什么都不聽使喚了,老得只能坐在輪椅上看我們的背影了,才能喚起我們丟失的恩情嗎?
龍應臺描寫父親被推進火葬場的爐火門時,有這樣一句話“希望記得這最后一次的目送……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訴你:不必追”。
怪只怪,我們懂得太少,懂得太遲。當有一天我們目送孩子離開,是否會記得父母也曾這樣目送我們漸漸成長。這長大的年年歲月里,有多少牽腸掛肚的背影,飽含了多少次的目送。
○李大略 供職于桐鄉市委辦,愛閱讀、寫作。
相關新聞:
1.本網(桐鄉新聞網)稿件下“稿件來源”項標注為“桐鄉新聞網”、“錢江晚報今日桐鄉”、“嘉興日報桐鄉新聞”、“桐鄉電臺”、“桐鄉電視臺”的,根據協議,其文字、圖片、音頻、視頻稿件之網絡版權均屬桐鄉新聞網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 未經本網協議授權,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復制發表。已經本網協議授權的媒體、網站,在下載使用 時須注明“稿件來源:桐鄉新聞網”,違者本網將依法追究責任。
2.本網其他轉載稿件涉及版權等問題,請作者或版權所有者在一周內來電或來函。聯系電話:0573-89399348 市府網:5593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