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秋,銀杏樹葉快要掉光的時候,我和先生去了北京故宮,那是我們的蜜月旅行。北京的天冷得早,我們到北京的那天,北京已經開始供暖了。除了干燥,天氣是極好的。走在故宮里,上面是瓦藍的天,四周是厚重的紅墻,而且,我們都是第一次去故宮,看一切都是美的。不過,我忽然覺得有些難過。因為除了覺得美,我什么都不懂,不懂它的歷史,它的藝術,它的宏偉背后的寓意和故事。我能說的,大概是到此一游吧。
這些年,我一直想再去故宮,2020年,正值故宮建成600周年,我們準備春節的時候去故宮看看,也早早給孩子們買了繪本《呀!故宮》等,我自己則買了閻崇年老師的《故宮六百年》這本書,打算彌補知識儲備上的不足,沒想到,新冠疫情來了,我們最終沒有去成故宮。不過,閻崇年老師的《故宮六百年》卻給了我不小的安慰。
閻崇年老師從2012年開始,在百家講壇開講“大故宮”系列,并出版了《大故宮》一二三部。在接受《北京晚報》記者采訪時,閻老師說,《大故宮》主要是以建筑為一條線索,從橫向來講故宮。而《故宮六百年》是縱向,從明初永樂建故宮一直到現在六百年。因此我們讀故宮可以縱觀也可以橫覽,縱橫交叉互相切換,更加立體去了解它。
從內容上看,《故宮六百年》主要寫的是600年來紫禁城中的人和事,從永樂帝朱棣到崇禎帝朱由檢,從順治帝福臨到宣統帝溥儀,明清兩朝二十幾位君王在紫禁城中的不同人生以及他們身邊的一些人物,包括后妃、臣子、宦官等,都有相當筆墨的描寫。
不過,讓我最喜歡也最震撼的,還是這本書透出的那種深沉的歷史感。兩本書,七百多頁,我看了一個多月,很多時候,放下書后還在為書里人物的命運憂心,盡管早已經知道他們的命運,還是牽掛、憂慮、難過、唏噓不已……其實,從《故宮六百年》中也可以獲得很多關于人性的經驗,作為職場人,也是很能體會其中真味。
閻崇年老師在第一章《血色皇宮》里寫道:“皇宮的存在,要從多側面觀、多角度看。譬如從建筑感受壯麗輝煌,從文化感受豐富多彩,從哲學感受天人合一,從歷史感受興盛衰亡,從服飾感受美輪美奐,從文物感受到真善美……”讓我們在《故宮六百年》里感受歷史更迭,感受紫禁城的前世今生。
○沈旭芬 供職于機關單位,愛好閱讀、電影。
相關新聞:
1.本網(桐鄉新聞網)稿件下“稿件來源”項標注為“桐鄉新聞網”、“錢江晚報今日桐鄉”、“嘉興日報桐鄉新聞”、“桐鄉電臺”、“桐鄉電視臺”的,根據協議,其文字、圖片、音頻、視頻稿件之網絡版權均屬桐鄉新聞網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 未經本網協議授權,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復制發表。已經本網協議授權的媒體、網站,在下載使用 時須注明“稿件來源:桐鄉新聞網”,違者本網將依法追究責任。
2.本網其他轉載稿件涉及版權等問題,請作者或版權所有者在一周內來電或來函。聯系電話:0573-89399348 市府網:5593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