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隔多年,我依然難以忘懷那一次尋根之旅。
1921年,我那目不識丁的爺爺奶奶背井離鄉,從江西豐城逃難出來,一路顛簸后來到了桐鄉烏鎮落腳。
爺爺奶奶原本只打算在烏鎮打一陣子工、攢點錢后就回家鄉。沒成想,他們夫妻倆“挑餛飩擔”走街穿巷辛苦勞作,竟然換不回一個溫飽。不要說回江西了,幾十年間他們連烏鎮也沒有邁出過一步。老家豐城,從此便成了他們望穿秋水也未能再度相會的地方。
據我奶奶回憶,窮了一輩子的爺爺沒有熬到新中國誕生那一天,解放前夕正值壯年的他因病無錢醫治而抱憾離世。留下我爸與寡母艱難度日。
爺爺臨終前交待爸爸:江西豐城白土鄉上谷村,你以后務必去一趟,我們的“根”在那里。爸爸含淚點頭,對于這個未曾謀面、從未踏足的地方,始終記掛在心。他經常念叨著要回一趟老家,去看看那里的山水、會會那里的親人。
解放后,爸爸進了國營單位工作,生活得到了較大的改善,但因為我的“光榮媽媽”一連生了6個孩子,九口之家靠爸媽兩人的工資支撐,在捉襟見肘的清苦日子里,哪里顧得上“尋根”這檔子事。直至過世,爸爸都沒能完成爺爺當年的遺愿。
去一趟豐城老家,到底成了爺爺與爸爸兩代人的一個夙愿。
爸爸離世前把那張寫有老家地址的紙,交到了我的手中。老家豐城,我一定會去的!我默默地對自己說。
時光荏苒,轉眼間進入了新世紀。我們這個大家庭,日子越過越紅火。那年10月,家里買了轎車,丈夫知道我心中牽掛著老家豐城,知道我家三代人心中的那個夙愿。他對我說:“現在有條件了,我們去把這個長長久久的夢圓了吧!”
迎著冬日的朝霞,我們踏上了700多公里的尋根之旅。1921年,爺爺奶奶用了一年時間走過。而我們只用了8個小時就到達了。在晚霞之中,我們站在了豐城這片土地上。
我忍不住在心底說:豐城啊豐城,我們終于來了!
入住市中心的豐城大酒店后,我向酒店小賣部的老板娘打探明天回老家的路。完全沒想到,老板娘竟然說自己就是上谷村人,而且也姓袁,叫水英。爸爸說過上谷村只有鄒、吳、袁3個姓,姓袁的都是自家人,這水字輩與爸爸平輩,那么眼前的這位老板娘就是咱們本家的姑姑了。
一踏上老家的土地就碰到了自己人,我心底里涌出暖流,莫名感動。
第二天一早,我們去了上谷村。老屋、古樹、深井、田野,全村還是只有3個姓。滄海桑田,物是人非。村里有年老的鄉親圍攏過來,說:“袁阿二(我爸爸的小名),我們知道的,他的女兒女婿來了?”熱淚流淌在我的臉頰上:爸爸,我們尋到根了!這里的鄉親們沒有忘記我們,他們知道我們在烏鎮安家。
村口那棵香樟樹根深葉茂,堂叔說這樹樹齡300多年了。那么,它一定看到了近100年前我的爺爺奶奶為了生計,挑著餛飩擔出門謀生的悲慘一幕。“大樹啊大樹,你是歷史的見證人,今天,你也看到了我們開著自家的汽車來尋根、圓夢的場景。你知道嗎?袁家現在已發展壯大成為一個30多人的大家庭了。大家都過上了爺爺奶奶曾經向往的那種幸福生活。”對著大樹、對著鄉親,我感慨萬千。
滄海桑田,人事變遷,站在爺爺奶奶曾經生活過的這片土地上,我飲水思源:是生活在這個國家,我們才能過上幸福的好日子。
○袁麗馨 烏鎮人,生活中熱愛閱讀、寫作、旅游。
相關新聞:
1.本網(桐鄉新聞網)稿件下“稿件來源”項標注為“桐鄉新聞網”、“錢江晚報今日桐鄉”、“嘉興日報桐鄉新聞”、“桐鄉電臺”、“桐鄉電視臺”的,根據協議,其文字、圖片、音頻、視頻稿件之網絡版權均屬桐鄉新聞網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 未經本網協議授權,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復制發表。已經本網協議授權的媒體、網站,在下載使用 時須注明“稿件來源:桐鄉新聞網”,違者本網將依法追究責任。
2.本網其他轉載稿件涉及版權等問題,請作者或版權所有者在一周內來電或來函。聯系電話:0573-89399348 市府網:5593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