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xiāng)下,曾經在我的記憶里是片段式的,就像幻燈片播放一樣,總是斷斷續(xù)續(xù)的,或許是沒有長久的記憶,又或許是我不曾真正深入地了解過它……
兒時的鄉(xiāng)下是表姨家的番薯,是表哥手里的魚線,更是表姨家后門的那一長條田埂……記得那時,只要媽媽單位輪休,就會帶我去王家浜的表姨家。我們騎著騎行車,最害怕的就是要經過一座獨木橋。說是獨木橋,其實是村民們?yōu)榱朔奖阃ㄐ校孕杏檬瘔K和木頭壘起來的一條路而已。只是每到夏天,或是雨水多的時候,橋下小河水會漲起來,讓我每次都走得戰(zhàn)戰(zhàn)兢兢。我就學著電視里體操運動員的樣子,伸開雙臂,保持平衡,仿佛這個時候我受著萬眾矚目一般。到了表姨家,媽媽常常陪著表姨在土灶邊生著火,講著體己話。我就不太愿意待在那兒,因為那煙總是嗆著我。3個表哥就會帶著我去田間挖土豆、撅番薯、拔青菜……表姨家的房子是長條形的,邁進正門一直往里走,走過幾間矮矮的平房,跨出后門,就是表姨家的自留地,那里種著各種蔬菜,還有我最愛吃的香瓜。
關于鄉(xiāng)下的記憶,最好玩的莫過于每年暑假去釣小龍蝦。我雖然不敢動手,但每每學著哥哥們的樣子屏氣凝神地探著腦袋,直到小龍蝦上鉤,才敢歡呼出聲來……二表哥最調皮,總是抓著龍蝦嚇唬我,這時大表哥就會擋在我面前,呵斥他。三表哥和我差不多大,總是歪著腦袋看著我們,時而起哄,時而笑得前俯后仰……
我上小學后,媽媽工作忙了,鄉(xiāng)下就少去了。記得三年級時的同桌每天都要比我早起1個多小時,冬天的早晨,天都還沒有亮,她就要從家里出發(fā)……走到學校時,我們總能在門口遇見,而我印象最深的是她頭發(fā)上的寒霜,和她紅撲撲的臉蛋兒。老遠她就會叫我的名字:“你怎么又穿那么多衣服?”我每次都很不好意思的伸手去拉她的手,我的手凍得冰冰的,她因為走了1個多小時,雙手已熱得出了汗……后來到了高年級,她擁有了一輛自行車,當她高興地告訴我這個消息時,眼睛里像有小星星在閃爍!她說:“雖然這是她姐姐剩下來的自行車,但是她至少以后上學可以多睡半個小時了,下午放學回家也會早一點,可以幫爸爸媽媽先把飯煮了,這樣他們從地里回家就可以馬上吃晚飯了……”而那個年紀的我,連廚房都很少進去。于是鄉(xiāng)下給我的印象是遙遠的,人們總是辛勞的,孩子們趴在昏黃的燈光下邊寫作業(yè)邊等著父母。
后來,我離開了家鄉(xiāng),漸漸地對鄉(xiāng)下的記憶模糊了……直到13年前,我再回到家鄉(xiāng),認識了先生,因為他的原因,我又一次和“鄉(xiāng)下”有了難解之緣。
還記得那時我初到他們村,家家戶戶蓋起樓房,屋里不再是泥地,土灶閑置很久,大部分都用上了煤氣灶,自家地里除了日常蔬果,還會種一些觀賞的植物或花卉,他家門前就有兩棵石榴樹,我去的那一年正好結了一樹紅石榴,像極了小小紅燈籠,煞是好看。好多人家門前的空地上都停著汽車,進一趟城可謂是說走就走。
而今,當我再次走在鄉(xiāng)間小路上,隨處可見美麗鄉(xiāng)村的風景。白墻青瓦配上頗有意境的墻繪,沿路矮墻上掛著古樸的裝飾。閑置地塊上,規(guī)劃了一處健身區(qū),就像城里的街心公園一般。隨著公交線路的增加,老人們要出門也是越來越方便,即便孩子們不在身邊,城鄉(xiāng)公交是他們出行最好的選擇。
我開始越向往鄉(xiāng)下的生活,不止因為這里有我喜歡的野趣,還有我向往的寧靜,更是因為他與時俱進的變化,用新一代的審美譜寫一篇篇時代的樂章。
○吳舒婷 畢業(yè)于建筑系,喜歡記錄生活,描述日常。
相關新聞:
1.本網(桐鄉(xiāng)新聞網)稿件下“稿件來源”項標注為“桐鄉(xiāng)新聞網”、“錢江晚報今日桐鄉(xiāng)”、“嘉興日報桐鄉(xiāng)新聞”、“桐鄉(xiāng)電臺”、“桐鄉(xiāng)電視臺”的,根據協(xié)議,其文字、圖片、音頻、視頻稿件之網絡版權均屬桐鄉(xiāng)新聞網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 未經本網協(xié)議授權,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復制發(fā)表。已經本網協(xié)議授權的媒體、網站,在下載使用 時須注明“稿件來源:桐鄉(xiāng)新聞網”,違者本網將依法追究責任。
2.本網其他轉載稿件涉及版權等問題,請作者或版權所有者在一周內來電或來函。聯系電話:0573-89399348 市府網:5593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