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茅盾先生誕辰125周年。日前,紀念茅盾先生誕辰125周年手跡展在浙江傳媒學院(桐鄉校區)舉行,延續茅盾文學文脈,傳承優秀本土文化。
茅盾詩詞。
茅盾日記。圖片由主辦方提供
茅盾先生誕辰125周年手跡展現場。中心記者 潘競毅/攝
茅盾先生是中國近現代歷史的見證者、參與者、書寫者,他的一生留下了大量手跡,成為中國文壇的珍貴文化遺產。此次展覽也是桐鄉近年來首度公開展覽茅盾先生的部分手跡。展品來自桐鄉市檔案館和中國現代文學館,大量珍貴的往來書信、日記、文章草稿等紛紛亮相。
活動吸引了來自全國各地的茅盾文化愛好者。透過展柜玻璃,大家能夠清晰地看到茅盾先生親手寫下的修改和批注,這些是研究茅盾的第一手史料。
近距離觀賞茅盾先生的手稿,與在出版書籍上直接閱讀手稿內容有極大的不同。“首先,我們可以觀賞茅盾先生的書法,茅盾先生將瘦金體等字體的美感融入到自己的書法中,娟秀而有力量,這也是他的內在品格、文學立意的寫照。其次,茅盾先生的信件等手稿同樣具有美學韻味,也給我們研究中國近代歷史、茅盾先生的生平事跡留下了珍貴的資料。”中國現代文學館研究員北塔介紹。
多年前,茅盾先生在黨的領導下,始終堅持用自己手中的筆,謳歌中華民族同仇敵愾、慷慨赴死之精神和中國知識分子浴血奮戰的愛國激情,以此激勵和鼓舞中國人民團結一致、反抗外敵侵略,最終迎來新中國的誕生,并為新中國的文化事業嘔心瀝血、鞠躬盡瘁。
接下來,紀念茅盾先生誕辰125周年手跡展還將在江蘇、北京等地進行巡回展覽,傳遞革命精神正能量,向全國展現風雅桐鄉的精神內涵。
本次展覽由中國茅盾研究會、中國現代文學館、浙江傳媒學院、桐鄉市檔案館聯合主辦,將展至9月28日。
新聞鏈接
茅盾的童年和少年時代是在烏鎮度過的,在他此后人生,故鄉的一草一木,故鄉的人和事,都成為其創作時最生動的素材。在他的作品里,我們也總能找到那份親切與感動。
茅盾筆端的故鄉
“只要蠶花熟 ,就好了 !他們想象到一個月以后那些綠油油的桑葉就會變成雪白的繭子 ,于是又變成了丁丁當當響的洋錢 ,他們雖然肚子里餓得咕咕地叫 ,卻也忍不住要笑。”
——1932年短篇小說《春蠶》
這雙橋鎮有將近十萬的人口,兩三家錢莊、 當鋪,銀樓,還有吳蓀甫獨力經營的電力廠、米廠、油坊。這都是近來四五年內興起來的。
在他(阿二)的遮黑了的眼前,立刻又涌現出那個幾千人的大會,無數的鋤頭紅旗,還有同樣紅的怕死人的幾千只眼睛;在他耳邊,立即又充滿了鰉鰉鰉的鑼聲,和暴風似的幾千條喉嚨里放出來的咆哮怒吼。
——1931年長篇小說《子夜》
他又摹仿上海大商店賣“一元貨”的方法,把臉盆,毛巾,牙刷,牙粉配成一套賣一塊錢,廣告上就大書“大廉價一元貨”。店里本來還有余剩下的紅綠紙,壽生大張的裁好了,拿筆就寫。兩個伙計和學徒就亂哄哄地拿過臉盆,毛巾,牙刷,牙粉來裝配成一組。人手不夠,林先生叫女兒出來幫著寫,幫著扎配,另外又配出幾種“一元貨”,全是零星的日用必需品。
——1932年短篇小說《林家鋪子》
我聽得了這樣的對話在那些可憐的焦黃臉中間往來:“四丈布罷!買棉紗就花了三塊光景;當當布,只得兩塊錢!”“再多些也只當得兩塊錢。——兩塊錢封關!”“阿土的爺那半車絲,也只喝了兩塊錢;他們還說不要。”不要絲呵!把蠶絲看成第二生命的我們家鄉的農民做夢也沒有想到他們這第二生命已經進了鬼門關!
——1932年散文《故鄉雜記》
從前農村還是“桃源”的時候,這“香市”就是農村的“狂歡節”。因為從“清明”到“谷雨”這二十天內,風暖日麗,正是“行樂”的時令,并且又是“蠶忙”的前夜,所以到“香市”來的農民一半是祈神賜福(蠶花二十四分),一半也是預酬蠶節的辛苦勞作。
——1933年散文 《香市》
相關新聞:
1.本網(桐鄉新聞網)稿件下“稿件來源”項標注為“桐鄉新聞網”、“今日桐鄉”、“桐鄉發布”、“桐鄉時間”、“FM97.1”“桐鄉市廣播電視臺”等的,根據協議,其文字、圖片、音頻、視頻稿件之網絡版權均屬桐鄉新聞網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未經本網協議授權,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復制發表。已經本網協議授權的媒體、網站,在下載使用時須注明“稿件來源:桐鄉新聞網”,違者本網將依法追究責任。
2.本網其他轉載稿件涉及版權等問題,請作者或版權所有者在一周內來電或來函。聯系電話:0573-89399340 市府網:5593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