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桿船技表演
2021第六屆桐鄉市“清明軋蠶花”民俗會暨河山鎮第四屆“蠺花節”
藍印花布印染
茅盾故居 通訊員 李群力/攝
羅家角考古遺址公園
京杭大運河。通訊員 施青山/攝
明天(6月12日)是我國第16個“文化和自然遺產日”(每年6月的第二個星期六),其中,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主題為“人民的非遺 人民共享”,文物保護主題為“文物映耀百年征程”。古老的桐鄉人杰地靈,生動再現桐鄉人民在這片土地上繁衍生息并代代相傳的文化和自然遺產,成為凝聚桐鄉人智慧和氣質的“精神食糧”。
在“文化和自然遺產日”這樣的特殊節點,本期風雅周刊,一起細數風雅桐鄉的豐厚“家底”。
文物家底殷實
文物不僅見證了歷史變遷、滄海桑田,更成為了文化自信的基石。截至目前,全市共有野外不可移動文物830余處,其中,世界文化遺產1處,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5處,浙江省文物保護單位10處,桐鄉市文物保護單位213處、文物保護點179處,文物保護單位數量位居嘉興第一。
烏鎮被命名為中國歷史文化名鎮并列入世界文化遺產預備名單,崇福、石門被命名為浙江省歷史文化名鎮,烏鎮鎮民合村被命名為浙江省歷史文化名村并入選中國傳統村落名錄,梧桐街道武廟街、永寧街區被命名為浙江省歷史文化街區。
此外,全市擁有國家三級博物館5家(桐鄉市博物館、茅盾紀念館、豐子愷紀念館、君匋藝術院、鐘旭洲錢幣藝術博物館),為全省三級博物館數量最多的縣(市)。館藏可移動文物2萬余件(套),數量位居全省前列,其中,國家一級文物39件(套)。
京杭大運河
從古至今,大運河都是桐鄉一條經濟文化“大動脈”。悠悠運河水,哺育了兩岸一代又一代的桐鄉人。多年來,桐鄉全面提升大運河生態、文化、旅游等功能——從北到南,水清、岸明、景美;由點及面,運河沿線古鎮重拾運河記憶、重現運河風光。
2014年,大運河申遺成功,成為我國第46項世界遺產,桐鄉躋身世界文化遺產城市行列。
茅盾故居
“唐代銀杏宛在,昭明書室依稀?!睘蹑倴|柵觀前街17號,青磚黛瓦、木門窗、木屋架,一座古樸的民居盡顯江南水鄉的素雅秀麗,這便是茅盾先生的故居。1896年7月4日,茅盾誕生于此,并在此度過了童年和少年時光。
1985年,故居正式對外開放,并于1988年被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羅家角遺址
7000多年前,一粒稻谷緩緩落下,人類文明曙光初綻。羅家角遺址發現于1956年,位于石門鎮顏井橋村羅家角組,是新石器時代馬家浜文化早期的古文化遺址。該遺址的發現和發掘,為太湖流域新石器時代考古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實物資料。
2001年,羅家角遺址被列為第五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18年入選第二批省級考古遺址公園名單。
譚家灣遺址
譚家灣遺址發現于1975年,位于烏鎮鎮浮瀾橋村譚家灣組,是新石器時代馬家浜文化中晚期的古文化遺址,也是目前已知的我省馬家浜文化最為重要的遺址之一。其中,出土的完整骨耜,見證了原始的農耕文明;以釜、罐、盆、豆等為代表的陶器,顯示了新石器時代高超的工藝技術水平。
2006年,譚家灣遺址被列為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21年入選第三批省級考古遺址公園名單。
新地里遺址
2000年11月,原留良鄉灣里村新地里組的農民在進行農村田地改造時,發現了許多陶器的碎片,一段沉睡了4000 多年的文明由此被喚醒。新地里遺址為一處以墓地為主的綜合性高土臺類型的良渚文化中晚期遺址,也是發掘時已知的良渚文化墓葬數量最多的一處聚落墓地,為揭示良渚文化中晚期的社會形態提供了詳實的實物資料。
2013年,新地里遺址被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非遺傳承有序
傳承非遺,留住“美麗鄉愁”。截至目前,桐鄉已擁有1個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3個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20個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78個嘉興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146個桐鄉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以及2名國家級非遺代表性傳承人、16名省級非遺代表性傳承人、62名嘉興市級非遺代表性傳承人,形成了較為完善的名錄體系和傳承體系。
桐鄉蠶桑習俗
桐鄉素有“魚米之鄉、絲綢之府”的美譽,境內栽桑、養蠶、繅絲、織綢歷史達4700多年。2009年,桐鄉蠶桑習俗作為“中國蠶桑絲織技藝”的一個子項目入選《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如今,桐鄉是“中國蠶桑絲織技藝”的重要傳承區和保護地,也是全省桑園種植面積最大、產量最高的縣級市,蠶桑習俗已深深融入桐鄉老百姓的日常生活。
含山軋蠶花
“軋蠶花”,是蠶農們為了祈求風調雨順、蠶桑豐收而舉行的一項蠶事風俗活動?!靶Q花”,是用五顏六色的縐紙扎成的紙花?!败垺笔欠窖栽~,“擠”的意思。每年清明時節,含山周邊方圓百里的蠶農都爭相上含山、購蠶花、軋鬧猛,祈求蠶花豐收。年復一年、千年沿襲,“軋蠶花”成為了江南最大的蠶神祭祀節日。如今,“清明軋蠶花”民俗會依舊會在清明時節如約而至,鄉愁不減。
高桿船技
“船在河中行、桿在船上立、人在桿上翻”是高桿船技基本的表演形式。高桿船由兩只農用木船并排綁扎而成,船面鋪滿木板,“高桿”是一支粗壯帶梢的毛竹,以石臼為桿基,用三支較粗的毛竹綁扎成三角支撐,使高桿穩穩豎立于船頭。表演者全身著白色服裝,在翠綠的毛竹桿間表演,遠望猶如蠶寶寶上簇,卷曲昂首、吐絲作繭,生動俊秀,呈現出極為鮮明的水鄉、蠶鄉特色。
藍印花布印染
桐鄉藍印花布印染技藝,至今已有千余年歷史,唐宋時期興盛,明清時期普遍流行于民間。桐鄉藍印花布以靛藍做染料印染而成,以藍、白兩色相配,其花紋大多取材于民間傳統圖案,其工藝流程全部采用手工操作,在藍白分明的圖案中,夾有灰干綻裂的冰紋,被稱作“手工印染的靈魂”,是任何機械印染所無法達到的。
不論是留存至今、歷久彌新的文物,還是豐富的非遺資源與悠久的民間傳承,一件件“文化瑰寶”,一處處“文化寶地”,構成了桐鄉豐厚的文化積淀。正是桐鄉在文化和自然遺產保護、傳承等方面的探索努力、不斷創新,才更好地留住了風雅桐鄉文化之“根”,讓這些承載著“桐鄉記憶”的文化遺產在時光變遷中愈加閃亮。
?。ㄕ掌鹈?,由市文化和廣電旅游體育局提供)
相關新聞:
1.本網(桐鄉新聞網)稿件下“稿件來源”項標注為“桐鄉新聞網”、“錢江晚報今日桐鄉”、“嘉興日報桐鄉新聞”、“桐鄉電臺”、“桐鄉電視臺”的,根據協議,其文字、圖片、音頻、視頻稿件之網絡版權均屬桐鄉新聞網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 未經本網協議授權,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復制發表。已經本網協議授權的媒體、網站,在下載使用 時須注明“稿件來源:桐鄉新聞網”,違者本網將依法追究責任。
2.本網其他轉載稿件涉及版權等問題,請作者或版權所有者在一周內來電或來函。聯系電話:0573-89399348 市府網:5593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