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物不僅見證著歷史變遷的滄海桑田,更是一座城市文化發展的基石,而文博場館則是保護和傳承人類文明的重要殿堂,是連接過去、現在、未來的橋梁。
桐鄉現有國有文博場館6家,館藏文物2萬余件。即日起,本報開設“線上‘博物館’”欄目,在交錯的時空中,帶你領略“桐鄉寶藏”的風采,感受風雅“風雅桐鄉”的文化內涵。
1936年,杭州良渚,一個名叫施昕更的年輕人的考古發掘,掀開了良渚遺址的一角,開啟了中華文明之光。
2019年7月,“良渚古城遺址”申遺成功,列入《世界遺產名錄》。
桐鄉是良渚文化遺址的重要分布區,在屠甸鎮榮星村,分布著“小六旺遺址”、“姚家山遺址”和“金家浜遺址” 三個良渚文化遺址”。其中,“姚家山遺址”被考古界稱為浙北地區近年來發現的最高級別的良渚文化墓地,出土的文物最多,是我們傳統理解中的貴族墓。
2001年,經過考古發掘,考古學家認定崇福鎮灣里村的桐鄉新地里遺址是目前已知的全國良渚文化時期最大的部族墓葬群。
本期“線上‘博物館’”,一起來看桐鄉市博物館館藏良渚文化玉琮,感受新石器時代的良渚文化。
文物檔案:
墨綠色陽起石。高14厘米,射徑上7.5厘米,射徑下7.1厘米,射高各1.2厘米,孔徑上6.2厘米,孔徑下5厘米。
1979年9月,當時的高橋鄉太平桃子村平整土地,在一片被水田分割的平地上,發現較多的陶片,以及玉琮、玉璧各一件。正好在此地蹲點的市民張象耕說服村民將其上交國家。隨后,受村民委托,張象耕將玉琮和玉璧,捐贈給了市博物館。
玉琮是良渚文化最重要的禮器,是良渚文化玉器中體積最大,也是最具典型意義、最有代表性的器物,均出土于貴族墓葬,只有在代表身份地位等級最高的墓葬中才可能有玉琮出土。玉琮最為突出的是雕刻有神人獸面圖像及其簡化與抽象的圖案,是良渚玉器上普遍使用的主題紋飾。1992年,經浙江省文物鑒定委員會鑒定,這件良渚文化玉琮為國家一級文物。
除了玉琮外,桐鄉市博物館館藏的新石器時代良渚文化文物還有玉獸面紋牌飾、刻劃紋石耘田器等。想了解這兩件文物的詳細檔案,掃掃右側二維碼,上“愛桐鄉”APP看更多內容。
良渚文化玉獸面紋牌飾
良渚文化刻劃紋石耘田器
(中心記者 陳亞萍/整理)
相關新聞:
1.本網(桐鄉新聞網)稿件下“稿件來源”項標注為“桐鄉新聞網”、“錢江晚報今日桐鄉”、“嘉興日報桐鄉新聞”、“桐鄉電臺”、“桐鄉電視臺”的,根據協議,其文字、圖片、音頻、視頻稿件之網絡版權均屬桐鄉新聞網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 未經本網協議授權,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復制發表。已經本網協議授權的媒體、網站,在下載使用 時須注明“稿件來源:桐鄉新聞網”,違者本網將依法追究責任。
2.本網其他轉載稿件涉及版權等問題,請作者或版權所有者在一周內來電或來函。聯系電話:0573-89399348 市府網:5593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