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夢華錄》劇照。
崇福大運河上春風橋。
位于濮院的千年銀杏。
崇德孔廟。
?。ū景嬲掌齽≌胀猓墒茉L單位提供)
近期,熱播劇《夢華錄》迎來大結局。
劇中,充滿煙火氣的宋代生活,令人心向往之;千載宋風雅韻,令人賞心悅目。
劇集雖已完結,但因《夢華錄》泛起的漣漪一直沒有散去,一波宋韻文化熱潮正在持續。
何謂“宋韻文化”?如史學大師陳寅恪所指“華夏民族之文化,歷數千載之演進,造極于趙宋之世?!毖泳d300多年的宋文化,把中華文明又一次推向前所未有的高度,其經濟、文化、社會等各方面“登峰造極”的內容,構成了宋韻文化的靈魂。
于桐鄉文化而言,亦是全盛于南宋。作為南宋都城臨安(今杭州)的近畿之地,桐鄉與宋韻文化有著特別的淵源,得到了宋韻文化的充分潤澤,有著豐富的宋韻文化遺產。
群賢畢至
桐鄉的宋韻無處不在,崇福鎮有著深厚、集中的積淀。
崇德設縣,始于五代。北宋熙寧十年(1077),崇德縣下轄12鄉31都,儼然一個大縣。農業和手工業的發達,促使商品經濟發展。為此,崇德縣城專門設立了收稅亭、酒稅務、公使醋庫、抵當庫、茶鹽場等機構進行管理。
至南宋,沿著京杭大運河從臨安(杭州)出發,崇德是第一個縣城,因獨特的地理位置,這里商貿往來頻繁,人口密集,文化發達。“君不見衣冠盛事今猶昔,前說燕山后崇德。”范成大《寄題莫氏椿桂堂》,道盡崇福昔時繁華。
“小婦春風樓下眠,與論家計最堪憐?!敝煲妥稹而x鴦湖棹歌》中所說的春風樓,原名觀風亭,南宋慶元年間(1195-1200)知縣奚士達改建為春風樓。南來北往的船只沿著大運河穿城而過,都可以看見岸邊這座雅致的春風樓。
因地處南北要道,士大夫船行過此者不勝枚舉,其中不乏海內名家。南宋乾道六年(1170)六月三日,陸游過崇,會見知縣吳道夫,暢談鄉土情事,《入蜀記》中對此有作記載。此外,楊萬里寫下了《銜命郊勞使客船過崇德》和《崇德道中望福嚴寺》,范成大也留下了《寄題莫氏椿桂堂》《大暑舟行含山道中雨驟至霆奔龍掛可駭》……
文脈悠長
北宋時期,崇德縣的文化教育已具有相當的基礎。宋神宗元豐八年(1085),當時的知縣吳伯舉建孔廟,創辦崇德縣學,并邀請錢塘名士沈括撰寫《秀州崇德縣建學記》、書法家米芾題寫碑文。
宋徽宗宣和年間,錢塘人沈晦沿運河來到崇福,潛心學習、備戰科舉。宣和六年(1124),沈晦以崇德縣籍考生甲辰科中狀元,令崇德縣文風大振。
南宋紹興二十四年(1154),知縣黃揚重建縣學,地址選在了運河東岸,即今日崇德孔廟的位置。南宋嘉定初年,朱熹弟子輔廣辭官歸隱,任縣學主學。他還創立傳貽堂,意為“傳之先儒,貽之后學”。
此外,南宋紹熙三年(1192)“莫氏五子登科”,朝廷賜建五桂坊,成為數百年來崇德人教育子孫的典型。宋代,崇德縣先后出了70余名進士,可謂是文風盛極。這是桐鄉人文底蘊深厚的象征,也是那段輝煌歷史的縮影。
市鎮漸起
南宋時期,北方士族南遷,據萬歷年間《崇德縣志》記載:“來南渡時,士大夫來寓者殆二十家?!睆谋倍鴣淼墓倮羰兰?,一路風塵仆仆,來到江南水鄉安家。
宋室南渡后,桐鄉境內城鎮相繼出現,其中,以濮院最為典型。北宋時,濮院僅一草市。山東曲阜濮鳳扈駕南渡至此,“后居語溪之梧桐鄉,謂鳳棲梧桐,事有適符。”此后,濮院人口集聚、經濟發展,由草市逐漸成為市鎮,商貿業、手工業日漸繁榮。濮院絲綢業便始于南宋,濮綢也與杭紡、湖縐、菱緞合稱“江南四大名綢”。
此外,20余家士大夫徙居洲泉,宋右丞相趙汝愚出生于此;石門驛設行幄殿,為皇帝往來之行宮,并設酒務、稅務。
市民文化
宋元之交到達中國的馬可·波羅曾在游記中寫道:“行在(指杭州)乃是今天世界上最大的城市,充滿了各式的歡樂,幾使人疑以置身天堂?!彼未唐方洕姆睒s發展,為市民享樂提供了豐富的物質條件。
其時,瓦舍(或稱瓦子、瓦市)、勾欄等公共娛樂中心應運而生。發達的酒樓茶坊、繁華的夜市、熱鬧的瓦舍勾欄,常常徹夜燈火、生意興旺。雖不能與臨安(杭州)相比,但桐鄉境內的市民生活也很豐富。
沈平《烏青記》載,南宋時烏青鎮有南北兩個瓦舍,北瓦舍在今賣魚橋北;南瓦舍在波斯巷,“有八仙店、技藝優于他處,宋末兵火廢。”“樓八間,周遭欄楣,夜點紅紗梔子燈,鼓樂歌笑至三更乃罷?!薄敖直庇泻拓S、慶和二樓,皆酒社也。巷街最闊。”
不論是市街、酒樓的熱鬧喧嘩,還是勾欄書肆、學校寺觀的繁多,都顯示出當時桐鄉經濟文化的蓬勃生機和活力。
記者手記:
在省第十五次黨代會報告中,文化篇章筆墨濃重。其中,“實施宋韻文化傳世工程”作為打造新時代文化藝術標識的重要舉措,更是成為人們關注的熱點。桐鄉的宋韻文化,底蘊深厚、豐富多彩、價值獨特。我們應當清晰地認識到,傳承宋韻文化,尋找千年宋韻中的當代價值,讓千年宋韻在新時代“流動”起來、傳承下去,講好桐鄉“宋韻文化”故事具有重要現實意義。
相關新聞:
1.本網(桐鄉新聞網)稿件下“稿件來源”項標注為“桐鄉新聞網”、“今日桐鄉”、“桐鄉發布”、“桐鄉時間”、“FM97.1”“桐鄉市廣播電視臺”等的,根據協議,其文字、圖片、音頻、視頻稿件之網絡版權均屬桐鄉新聞網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未經本網協議授權,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復制發表。已經本網協議授權的媒體、網站,在下載使用時須注明“稿件來源:桐鄉新聞網”,違者本網將依法追究責任。
2.本網其他轉載稿件涉及版權等問題,請作者或版權所有者在一周內來電或來函。聯系電話:0573-89399340 市府網:5593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