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身是一片很普通的竹片,經過我的雕刻,能變成一件藝術品,我覺得我的人生價值就體現在竹刻上了。”
日前,浙江衛視《周末面孔》欄目播出了浙江省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代表性傳承人葉瑜蓀和妻子秋明玉的《人刻竹 竹刻人》專題片,用鏡頭展示葉瑜蓀、秋明玉夫婦的竹刻人生,帶領觀眾領略桐鄉竹刻的魅力。
與竹刻相伴42年,對葉瑜蓀來說,是人刻竹,更是竹刻人。本期“風雅桐鄉新樂章”,讓我們一起走進夫妻倆的竹刻世界。
以豐子愷漫畫為題材的竹刻作品。
以豐子愷作品為創作源泉
葉瑜蓀、秋明玉正在刻竹。
紅了櫻桃,綠了芭蕉。豐子愷先生的畫,陳從周先生的字,經葉瑜蓀手下的刻刀,留在了一段竹刻臂擱上。
葉瑜蓀家房子不大,書卻很多。陽臺上,一方竹刻桌,就是他的創作天地。
42年前,桐鄉竹刻面臨失傳困境,葉瑜蓀拿起刻刀傳承技藝。“我從小就知道我們桐鄉石門有個漫畫家、散文家豐子愷,而且他跟我爺爺還是小學同學。”因這層淵源,他沉浸到豐子愷先生的文學和漫畫中,并以其漫畫和書法為創作源泉。
“竹刻的基本技法稱之為刻竹三層,竹皮、竹青是第一層;刮掉以后,是第二層;再刻上字,就是第三層。”葉瑜蓀拿起一幅竹刻作品向記者介紹。
在多年的創作過程中,令他心生感佩的是豐子愷用寓教于樂的方法教育子孫,幾個子女各有所成。“豐子愷先生的子女對社會均有貢獻,這說明他的家教是成功的。”葉瑜蓀說,豐子愷的家教內容可概括為3個詞:正直做人、認真做事、寬以待人。“我從他的子女那里聽過不少豐子愷先生教育孩子的故事,令我深受感動,值得我們學習。”
“通過竹刻,希望能把豐子愷的好家風傳開去。”近年來,帶著這樣的初心,葉瑜蓀持續創作著。今年,葉瑜蓀家庭還獲評全國“最美家庭”。
值得一提的是,因為竹刻,多年來,他與豐子愷的子女交往密切。他的作品得到了豐子愷女兒豐一吟的熱切回應。
他翻出幾十年間與豐一吟的幾百通信件。“我以先生的作品為題材創作竹刻作品后,就拿給豐陳寶和豐一吟看。她們看了以后很驚喜,曾感慨竟然能把她們父親的作品刻得這么惟妙惟肖。”
竹刻治愈他們的身心
葉瑜蓀在某大型活動現場展示竹刻拓片。
秋明玉在某大型活動現場展示竹刻技藝。
竹刻,不僅帶給這個家寧靜安然的氛圍,更曾在困頓時為他們點燃希望。
2005年,葉瑜蓀的妻子秋明玉查出身患癌癥,他勸她,試著學學竹刻。
“因為一天到晚想著自己的病不利于康復。”葉瑜蓀對秋明玉說,“沉浸在竹刻里,不常想著病情,反而好。”
在丈夫的鼓勵下,秋明玉拿起刻刀,刻掉了焦慮驚恐,刻出了信心斗志。她說:“刻的過程,其實是磨性子的過程。毛躁了就會刻壞,只有保持良好的心態、平靜的心情,才能刻出讓人滿意的作品。”
當夫妻倆都拿起刻刀,并肩而坐,刻掉的是爭執猜忌,刻出的是溫潤圓融。
讓他們欣慰的是,查出癌癥后,16年過去了,目前秋明玉身體狀況良好。“刻了竹子完全忘了自己的病。竹刻‘治愈’了病,更讓人從中獲得了力量。”葉瑜蓀從多年的創作中,也悟出了一個道理——“人刻竹,竹刻人”。
16年來,夫妻倆沉浸在竹刻的世界中潛心鉆研技藝,并雙雙成為桐鄉竹刻的非遺傳承人。每天,他們相互交流、切磋技藝。通過竹刻,兩個人的性格變得更溫和了,更能相互包容。“刻竹子不能沖動,沖動肯定要刻壞。這和處理家庭矛盾是一個道理。能冷靜下來想一想后再處理,就不太容易激化矛盾。”葉瑜蓀說。
當記者問及兩人接下來的“小目標”時,秋明玉笑答:“雖然年紀大了,但還是要努力學習并攻克復雜的竹刻技藝。要努力刻出幾件比較精美的、令自己滿意的作品。” “對,咬定青山不放松,就是這個道理。”葉瑜蓀的話里滿是對妻子的贊許。
相關新聞:
1.本網(桐鄉新聞網)稿件下“稿件來源”項標注為“桐鄉新聞網”、“今日桐鄉”、“桐鄉發布”、“桐鄉時間”、“FM97.1”“桐鄉市廣播電視臺”等的,根據協議,其文字、圖片、音頻、視頻稿件之網絡版權均屬桐鄉新聞網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未經本網協議授權,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復制發表。已經本網協議授權的媒體、網站,在下載使用時須注明“稿件來源:桐鄉新聞網”,違者本網將依法追究責任。
2.本網其他轉載稿件涉及版權等問題,請作者或版權所有者在一周內來電或來函。聯系電話:0573-89399340 市府網:5593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