截至目前,我市已擁有省級非遺代表性傳承人21名。這些傳承人專業技能突出,積極參與非遺展示展演、宣傳傳播、研討交流等活動,在我市非遺項目的傳承和發展中貢獻了中堅力量。
今后,桐鄉市非遺保護中心將繼續鼓勵和支持非遺傳承人開展傳承傳播活動,切實做好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利用工作,傳承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非物質文化遺產在傳承傳統文化的同時,也為現代文明貢獻著力量。
近日,浙江省文化和旅游廳公布了第六批浙江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我市共有5人入選,分別是計美娥(花鼓戲)、陳國明(舞方天戟)、屠松根(高桿船雜技)、錢利淮(烏鎮竹編)、徐立巧(姑嫂餅制作技藝),入選人數位居嘉興第一。
巧奪天工的手工技藝、豐富多彩的表演藝術、千姿百態的傳統民俗,是歷史留給桐鄉的寶藏,也是深深鐫刻在桐鄉這座城市的珍貴記憶。非遺傳承人,掌握著豐富知識和精湛技藝,是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重要承載者和傳遞者。
曾幾何時,隨著時代變遷,許多傳統技藝處于失傳邊緣,許多經典戲曲鮮有人唱起,許多有趣的民俗從我們生活中淡去。
幸運的是,經過近年來的保護和傳承,在桐鄉,不少非遺技藝重回大眾視野,回到我們的生活。這其中,少不了非遺傳承人的努力,正是他們的努力和堅守,讓非遺重新綻放出光芒。
計美娥
不遺余力傳承花鼓戲
桐鄉花鼓戲是用桐鄉鄉音同調歌之的灘簧小戲劇種。
1981年,計美娥加入桐鄉縣花鼓戲劇團,跟隨桐鄉花鼓戲傳承人屈娟如學唱花鼓戲,主學花旦。此后3年,她隨劇團分赴各地演出。1992年5月,她自發組建了民間花鼓戲劇團,任副團長,帶領劇團在桐鄉、德清等地農村演出,深受群眾歡迎,年均演出300余場次。
為更好地傳承及發揚花鼓戲,近年來,計美娥多次參加各類非遺展演、文化下鄉活動,舉辦非遺培訓班等。在計美娥的培訓和指導下,崇福鎮于2020年9月組建了崇福鎮民藝花鼓戲劇團,并由她長期擔任指導老師。
值得一提的是,多年來,計美娥還為桐鄉花鼓戲調查研究提供了大量第一手資料,為傳承桐鄉花鼓戲不遺余力。
陳國明
舞方天戟的“武林高手”
大麻舞方天戟是省級非遺項目。從陳國明祖父開始,陳家三代舞方天戟。
雖已50多歲,陳國明舞起長3.97米、重33.5公斤的方天戟依舊輕盈自如。陳國明從20多歲就開始跟隨父親陳松泉舞方天戟。對他來說,方天戟如同老友般,已彼此相知相伴30年。
方天戟重,兩頭重量不均衡。剛開始,沒有基礎功底的陳國明拿了家里的門栓,模仿舞動起來。直到拿著門栓練嫻熟了,陳國明才有機會從父親手中接過方天戟。對于他來說,從小耳濡目染,哪怕受傷也樂此不疲。值得注意的是,方天戟舞起來講究技巧,開四門、盤腰、托雙花3個動作,沒有練過萬萬不能輕易嘗試。
近年來,陳國明經常外出表演、比賽。陳國明在享受表演的同時,也將這一非遺項目傳給了家族中的孩子。“我從小就聽祖父講方天戟的由來,看他們表演,到了我這輩也常常講給孩子們聽,孩子們都很喜歡。”陳國明說,早幾年他還給家里的小輩們做了縮小版的方天戟,讓他們學著大人的模樣舞起來。
這些年,他還走進大麻中心學校手把手教體育老師舞方天戟的訣竅,讓更多孩子了解方天戟、傳承方天戟,讓非遺文化根植于更多人心中。
屠松根
與高桿船技的“不解之緣”
高桿船技表演現場。(資料照片)
在桐鄉,流傳著一種獨具水鄉風情的技藝——高桿船技。水天之間,繞竹翻轉是對神明的敬仰,也是對豐收的祈愿。
屠松根是洲泉鎮夜明村人,也是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高桿船技)傳承人,曾在2015年12月登上北京衛視《傳承者》欄目的舞臺。2019年,屠松根帶著這項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登上了中央電視臺綜藝頻道清明特別節目《詩歌憶清明》的錄制舞臺。
“船在河中行、桿在船上立、人在桿上翻”是高桿船技基本的表演形式,它獨特而又巧妙,呈現出極為鮮明的水鄉、蠶鄉特色。洲泉鎮近年來舉辦的雙廟渚水上廟會活動中,高桿船技是當之無愧的壓軸大戲,受到了當地群眾的歡迎。
作為傳承人,屠松根與高桿船技有著不解之緣。在屠松根看來,推廣和宣傳高桿船技是他的義務。為了保持良好的體能,年近六旬的屠松根無論多累,每天都要在家里的鋼管上訓練1小時。
過去,人們覺得高桿船技太危險,沒人愿意讓孩子學。如今,隨著這項民間文化受到越來越多的關注和重視,情況正悄悄發生著改變。
錢利淮
把竹藝變成一種生活
竹編,這種將毛竹劈成篾片或篾絲并編織成各種用具和工藝品的手工技藝,在我國有著悠久的歷史。
錢利淮父親錢鑫明是嘉興市非物質文化遺產烏鎮竹編的傳承人。錢利淮從小跟隨父親學習竹編,17歲時已熟練掌握竹編的基本步驟和方法。2008年,他創立“竹蕓工房”品牌。
如何將竹編這門老手藝煥發年輕光彩?多年來,錢利淮通過自己的實際行動,將竹編發揚光大。
竹編器具作為傳統手工藝品讓人喜愛,卻也因為口口相傳的授徒方式,變得人才凋零。好師傅無徒可教,想學的又找不到師傅。錢利淮明白,傳統工藝只有融入到生活中去,才能得到最好的傳承。
2018年,錢利淮將“竹蕓工房”工作室搬回烏鎮鎮陳莊村并打造成烏鎮竹編傳承基地,開始傳播竹編文化,并開展竹編教學。他轉變理念,開創性地推出了竹編體驗材料包,首次將竹編知識科學系統化進學校授課。此外,他還通過線上分享原創圖文、線下開展竹編課堂等方式,將竹編歷史、制作技藝、竹編古今文化背景帶給大眾。
這些年,他去大學授課,和學生們探索竹編設計,研究竹編文化。在錢利淮看來,目前,竹編這門手工藝是小眾的,在傳承中發揚竹編文化是他現階段最重要的任務。
徐立巧
非遺老字號“觸網”新生
幾乎每一個到烏鎮的游客,看到烏鎮特產之一的姑嫂餅時都會問:什么是姑嫂餅?為什么叫姑嫂餅,背后有怎樣的故事?
作為烏鎮的傳統糕點,姑嫂餅距今已有100多年歷史。2012年,姑嫂餅制作技藝被列入第四批浙江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
2017年7月,一座“姑嫂餅博物館”在烏鎮開館,成為為游客答疑解惑的最佳去處。而這座博物館的“館長”,則是烏鎮生產姑嫂餅的企業——“泰豐齋”的掌門人徐立巧。
作為姑嫂餅制作技藝傳承人、泰豐齋掌門人,已過七旬的徐立巧從1995年開始專攻姑嫂餅。這一年,她繼承了祖上老字號,成為“泰豐齋”第五代傳承人,創立“泰豐齋”旅游工藝品食品有限公司,開始專攻姑嫂餅制作技藝。后來,她在傳統姑嫂餅以芝麻口味為主的基礎上,開發出了花生、綠豆、黃豆等口味。
這幾年,“泰豐齋”一直在求新求變,研發新產品。隨著烏鎮迎來世界互聯網大會永久落戶的重大機遇,徐立巧也開始“觸網”,并推出“非遺美食”+“文創提升”+“互聯網”的布局。
值得一提的是,“姑嫂餅博物館”在展示姑嫂餅全套制作技藝的同時,還提供體驗教學。徐立巧說,博物館的成立對企業來說是一個新的發展轉折點。她也希望,通過這個窗口,讓傳統糕點文化被更多人了解、喜愛。
相關新聞:
1.本網(桐鄉新聞網)稿件下“稿件來源”項標注為“桐鄉新聞網”、“今日桐鄉”、“桐鄉發布”、“桐鄉時間”、“FM97.1”“桐鄉市廣播電視臺”等的,根據協議,其文字、圖片、音頻、視頻稿件之網絡版權均屬桐鄉新聞網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未經本網協議授權,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復制發表。已經本網協議授權的媒體、網站,在下載使用時須注明“稿件來源:桐鄉新聞網”,違者本網將依法追究責任。
2.本網其他轉載稿件涉及版權等問題,請作者或版權所有者在一周內來電或來函。聯系電話:0573-89399340 市府網:5593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