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0日是我國第41個教師節,為積極營造尊師重教的良好社會風尚,激勵廣大教師爭做新時代“大先生”,本報推出《禮贊教師節 致敬好老師》特刊,以3名桐鄉優秀教師的先進事跡引領廣大教師厚植教育情懷。
金哲超:一個會想新法子的班主任

金哲超。
“超哥”“超超”……你沒有聽錯,這是學生們對金哲超的另一種稱呼。金哲超是誰?他是桐鄉市高級中學的一名年輕教師,也是一名優秀的班主任。
要做好一名班主任,走入學生的心里,其實并不容易。7年前,剛踏上工作崗位的他,便領到一個棘手的任務——做班主任。“當時心里有點慌,為了讓自己更加從容不迫,那個開學前的暑假,我瘋狂地看了20本與班主任相關的書籍,做足了思想準備。”他說。
可真正落地時,金哲超才發覺,每個學生都是獨立的個體,情況各有不同。即便遇到相似情形,把書本上的方法直接套用在現實里,效果也往往不盡如人意。于是,他只能在日常與學生的相處中,慢慢摸清每個人的喜好與性格,一步步摸索著前進。
為了拉近和這個年齡段學生的距離,金哲超想出了新辦法——在班里設了個“吐槽本”。“其實就是每周一次的周記,只是換了個更輕松的名字,學生們特別接受,也愿意在上面寫自己的困惑。”為了讓學生感受到自己的真誠,他每周都會認真批閱,寫下不少鼓勵的話,雖然辛苦,成就感卻滿溢。
也是在一篇篇周記里,金哲超漸漸讀懂了學生們的所思所想。如今4年過去,當初他帶的第一屆學生都已大學畢業,但回想那段時光,依舊歷歷在目。
“那屆學生,班里幾乎所有女孩子都在我面前哭過,有些男孩子也哭過。剛開始我還手足無措,后來覺得能哭出來挺好的,這是一種情緒的發泄。”金哲超坦言,那時候他就安安靜靜做個傾聽者,讓學生把心里的真實想法說出來。說著說著,學生們的心情漸漸平復,他能有針對性地和他們交流,效果反倒更好。
有了這樣的相處模式,金哲超再接手新班級就顯得游刃有余。“高中生內心有很多的矛盾,有些是親子矛盾。作為班主任是參與到學生的方方面面中的,有時不僅要做好學生的心理安慰,也要寬慰家長,甚至引導家長怎么與自己的孩子溝通等,這非常考驗班主任的綜合能力,我也在一路摸索一路復盤。”
這個學期開學前,金哲超與學生們定下“座位之約”。他先傾聽大家的想法:想和誰鄰座、不愿與誰同組,讓每個孩子都有機會表達意愿。簡單調研后,他還與部分學生簽訂了“紀律協議”,明確課堂上需遵守的規則。“有些學生想和好友做同桌,關系好難免上課思路跳開去,甚至聊天了,這些肯定不允許,先做個小約定,也是定個小規則,達成共識。”學生們對此毫無異議。
“其實,不管是做老師還是做班主任,自己都要孜孜不倦地學習、進步,把所學所知潛移默化地傳遞給他們。教書育人更多的是一份責任心與教育情懷的體現。”金哲超說。
高明:是老師,更是“父親”

高明。
到校顧不上吃早飯就直奔接送室領走學生,吃飯時也要帶學生去上廁所,教室出現任何問題都要及時解決……這是桐鄉市特殊教育學校老師高明每天的日常。他在特殊教育這一片園地里默默耕耘了30年,班主任的工作一干就是19年。
1995年,溫嶺師范特殊教育專業畢業的高明成為了這群特殊孩子的“父親”,他深知這群孩子需要更多的關愛與耐心,所以從孩子們的學習到日常生活,他都傾注了全部的心血。然而,這些孩子的特殊性也給教育工作帶來了巨大的挑戰。他們有的會自言自語,有的會手舞足蹈,很少與他人分享自己的快樂或悲傷。
“讓每個特殊孩子都能過上最幸福的生活。”高明說,這是他一直以來的夢想,所以他一直堅守著“不逃避、不拋棄”的信念,同時通過語言訓練、行為矯治、情緒疏導等方式,幫助孩子們不斷地改變、進步。
2011年,隨著送教上門服務的開展,不管刮風下雨,還是嚴寒酷暑,高明每周都會準時出現在重殘學生的家里,臥室、走廊、通道成了臨時教室,一張飯桌、兩條板凳成了臨時課堂,而每周的這一天,也成了這些孩子最期待的日子。他們渴望知識,渴望關愛,而高明就是他們心中最溫暖的存在。
愛是人生的主題,更是特殊教育的靈魂。這群特殊的孩子比正常兒童更渴望來自父母、老師的關愛。作為班主任,高明把特殊學生當成了自己的孩子,對學生的愛藏在每一個動作里。
但是,在教育的過程中,高明也逐漸認識到愛不是靈丹妙藥,豐富的專業知識也很關鍵,他通過參與培訓課程、閱讀專業書籍,不斷學習新的知識和技能,提升專業能力的同時也獲得了全國康復技能大賽二等獎、嘉興市“三項教學評比”一等獎、嘉興市級課題結題等成績。
在學校,高明不僅是老師,也是學校的“大管家”。教室的燈壞了,他及時聯系維修師傅盡快修理;晚上有教室燈沒關,一個電話他便“閃現”學校;遇到狂風暴雨的天氣,他總會去教室一遍遍仔細檢查。
“桐鄉市優秀教師”“桐鄉市首位自閉癥康復骨干教師”“嘉興市第二屆最美教師”……這一份份榮譽是對他的肯定與褒揚,更是對他多年來堅守特殊教育崗位、無私奉獻的最好見證。
特教之路,道阻且長,但行則將至。高明在這個平凡而又特殊的崗位上,奉獻了自己的青春,用實際行動踐行著共產黨員的諾言,為殘疾孩子帶去希望,為他們的家庭帶去陽光,為社會獻上正能量!
高小芳:
一名“普通”老師的育人匠心

高小芳。
見到桐鄉市洲泉中學的數學老師高小芳時,她正在批改一疊厚厚的數學作業本。面對記者的采訪,她謙和地笑了笑,說:“其實我只是一個再普通不過的數學老師,做的都是每個老師該做的事。”
可就是這樣一名“普通”的老師,卻帶出了一個又一個“不普通”的班級,高小芳所在班的數學成績常年位居年級前列。
這份“普通”的堅持,體現在高小芳二十四年如一日的教學日常中。每天早晨,她總是早早到校,上課、批改作業、與學生談心、輔導學困生、組織班級活動,每天的行程都是滿滿當當:晚上和休息日,她鉆研課例,積極學習其他優秀教師的教學方法,還會抽出時間和家長溝通學生近況……這樣充實而忙碌的日常,成了她教育生涯中自然而堅定的節奏。
作為一名數學教師,高小芳認為數學學科重在理解與系統總結。她特別強調錯題整理的重要性,指導學生建立個性化的錯題本,定期回顧和分析錯誤原因。針對學生的個體差異,她實施分層輔導和互助小組機制,并鼓勵學生走上講臺擔任“小老師”,在講解中深化理解、建立自信。
而作為一名班主任,高小芳則將培養學生自主能力作為班級管理的核心。她將班規的制定權交給學生,鼓勵他們共同商定班級民主公約;同時推行“今日事今日畢”原則,幫助學生樹立時間觀念和責任意識。這些舉措不僅營造了民主和諧的班級氛圍,更培養了學生的自我管理能力和集體責任感。
除了關注學生的學習,高小芳也時常留心他們的心理與情緒變化,及時與情緒低落的孩子談心。高小芳說,之前班里有一名偏科嚴重的學生,為了讓學生逐漸找回學習數學的信心,她時常在課后對其進行額外輔導,對學生的每一次進步都給予肯定,并及時與家長分享孩子的點滴成長,給出具體可行的學習建議。這種“表揚+建議”的溝通模式,有效增強了家校共育的合力,贏得了家長們的廣泛好評。
“教育不僅是教學,更是心與心的交流。”高小芳對此深有感觸。在她看來,“以愛育愛,以心換心”不只是一種教育理念,更是日常教育中的真切行動,“比如面對學生犯錯,我始終認為,引導遠比批評更重要。幫助他們學會如何面對和解決問題,才是教育的根本。”這份包容與信任,也讓她成為學生眼中可親又可敬的“芳姐”。
當被問及何以堅守講臺二十四載,高小芳的答案簡單卻動人:“每當我看到孩子們的進步與成長,收到一封封感謝信和一張張賀卡時,那種幸福感與成就感,是什么都換不來的。”這些點滴的溫暖,讓她無悔于最初的選擇,她也用實際行動演繹了何為師德標兵。
相關新聞:
1.本網(桐鄉新聞網)稿件下“稿件來源”項標注為“桐鄉新聞網”、“今日桐鄉”、“桐鄉發布”、“桐鄉時間”、“FM97.1”“桐鄉市廣播電視臺”等的,根據協議,其文字、圖片、音頻、視頻稿件之網絡版權均屬桐鄉新聞網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未經本網協議授權,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復制發表。已經本網協議授權的媒體、網站,在下載使用時須注明“稿件來源:桐鄉新聞網”,違者本網將依法追究責任。
2.本網其他轉載稿件涉及版權等問題,請作者或版權所有者在一周內來電或來函。聯系電話:0573-89399340 市府網:5593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