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的桐鄉市崇德小學教育集團語溪小學,有過許多的“曾用名”,崇福鎮完全小學便是其中之一。
這所學校最早創辦于1902年,其前身可追溯到1204年由輔廣創辦的傳貽書院,是入編《中華學府志》的具有百年歷史的小學名校之一,也是桐鄉為數不多的百年名校。
我們通過多方采訪,一起來了解這所百年名校的過去。
豐子愷先生曾題寫校名
豐子愷先生曾題寫校名。
上世紀50年代學生合影。
崇福鎮完全小學不同時期的校門。
1949年,學校更名為崇福鎮完全小學。之后20多年間,學校與崇福鎮第二完全小學、崇福鎮第三完全小學曾有合并、分開、再合并的過程。
1974年秋,學校易名崇福鎮“五·七”學校;1978年復稱崇福鎮完全小學;1982年起,校舍不斷更新變化。到了1987年,在崇福鎮大操場、護城河以北開辟新校址,學校遷入新校址。
1998年,“崇福鎮小”通過省級農村示范小學驗收,被市教委命名為首批桐鄉市教育科研基地學校。2001年,“崇福鎮小”成為全市首批素質教育示范學校。到了2005年,為擴充教育資源,加快義務教育發展步伐,適應城鄉一體化進程,在崇福鎮工業開發區創業路1100號建造新校區,2006年秋建成并投用。2006年8月,學校更名桐鄉市崇德小學,老校區命名為語溪校區,新校區命名為東園校區,實現了“一校兩區”的辦學模式。
在學校任教30多年的老師顏磊杰回憶,豐子愷先生曾給崇福鎮第一中心小學題寫過校名,而“崇福鎮小”則是從崇福鎮第一中心小學演變而來的。
2018年,通過集團化辦學,學校成為桐鄉市崇德小學教育集團語溪小學,校區也重新命名,分別是育才路和創業路校區。
他曾是這里的學生,后成校長
1993年,印度教育代表團來訪。
“小學時代的生活情景雖已過去70多年,卻還清晰地印在腦海中。”曾在“崇福鎮小”讀書,后來任“崇福鎮小”校長的董西元,今年已90歲。
當時董西元就讀的小學叫崇德縣崇福鎮國民小學,校址在鎮區的西寺內。
董西元回憶,那時老師很重視寫字課,要求每天寫毛筆字。四年級時,班里來了個年輕班主任叫范長炎,他給董西元所在的班起名叫“長風班”。意思是要乘長風破萬里浪、奮勇向前。
董西元小學畢業后讀了師范,成為一名教師。后到1986年,他開始擔任這所小學的校長。
上世紀80年代,政府重視教育,先后投入資金改善辦學條件,建起了新的教學樓,課桌椅全部更新,還開辟了圖書閱覽室、實驗室、體育器材室、音樂專用室,設備設施達到了全市一流水平。
1993年,一個印度教育代表團來桐鄉考察,后到“崇福鎮小”參觀,讓崇福鎮小成為全市第一所對外開放的窗口學校。
他在這里歷練成長
邱建偉(后排左)和學生們在一起。
30多年前的一天,邱建偉以海寧師范1986屆畢業生綜合成績第一名的成績被分配到“崇福鎮小”。他拿著介紹信到“崇福鎮小”報到。
“我去‘崇福鎮小’工作的第一年,也是董西元任校長的第一年,董校長管理經驗豐富、業務能力強。”邱建偉說。
當時,學校重視年輕教師的發展。邱建偉被推薦參加全縣的教研活動,所上的公開課內容是《乘法的初步認識》。之后,又被推薦參加嘉興市教研活動課,執教《兩位數退位減法》。
工作第二年,邱建偉就主動去校長那“討”著做班主任,這讓校長很高興。“做老師只有做了班主任,才能走進學生心里,才有意義和成就感。”他牢牢記得這句話。
在“崇福鎮小”8年的歷練,邱建偉從一名教育新手,成長為一名業務能手。“當時,董校長很支持我們做教科研工作,‘崇福鎮小’教學質量在整個桐鄉也是數一數二的。”邱建偉回憶。
1994年,邱建偉被拔為了該校的副校長,1996年離開“崇福鎮小”,赴鳳鳴小學擔任校長。
他曾是老師,后成教授
如今是杭師大教授的張天杰,最初工作的地方就在“崇福鎮小”。
1992年,張天杰從平湖師范畢業,就來到“崇福鎮小”任教,成為一名科學老師。上世紀90年代,張天杰每天穿過蔣家弄,騎自行車上下班。
張天杰說,在鎮小工作的11年間,這門課程的名稱有多次變化,最開始叫《自然》,后來叫做《常識》,再后來叫做《科學》。
張天杰回憶,當時學校增設了一門“信息技術”課,他因為家里有電腦,還客串起了計算機老師,并兼任美術與書法興趣小組輔導老師。
一晃20多年過去了,張天杰關于鎮小的回憶親切和美好。離開“崇福鎮小”,張天杰又重新做起了學生,念書、考博,后成為杭師大教授,人生開啟新天地。
崇福鎮小,滿滿美好回憶
柴李悅提供的畢業照。
對于“崇福鎮小”,市民胡潔的記憶,要翻回到1994年。
“我記得,一年級是在現在崇德社區居家養老服務照料中心這個房子里讀的(崇德社區舊址),三至六年級去本部讀書,就是現在育才路上的語溪小學。”胡潔說。
小學時期的記憶是閃閃發光的。“放學后,我們會在學校附近買豆腐干、粉絲湯、泡面等,便宜且好吃。”胡潔說,那時都是自己上下學,爸媽會給她零花錢買好吃的。
市民柴李悅和胡潔一樣,小學時光美好而難忘。
“校門口有一家小店的門是圓形的,我們喚它‘圓門洞’,賣的泡面超級好吃,用一個杯子一泡,香氣撲鼻,直流口水。”
“路邊還有賣糖水荸薺的小攤,荸薺外包了一層糖衣,記憶中都是甜絲絲的味道。”
“學校的活動豐富多彩,比如有跳繩、書法比賽等。記得一次我的毛筆字作品在櫥窗里展示,那時候內心激動又開心,但又不敢太過表露出來。”……
(照片除受訪者供圖外,由學校提供)
相關新聞:
1.本網(桐鄉新聞網)稿件下“稿件來源”項標注為“桐鄉新聞網”、“今日桐鄉”、“桐鄉發布”、“桐鄉時間”、“FM97.1”“桐鄉市廣播電視臺”等的,根據協議,其文字、圖片、音頻、視頻稿件之網絡版權均屬桐鄉新聞網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未經本網協議授權,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復制發表。已經本網協議授權的媒體、網站,在下載使用時須注明“稿件來源:桐鄉新聞網”,違者本網將依法追究責任。
2.本網其他轉載稿件涉及版權等問題,請作者或版權所有者在一周內來電或來函。聯系電話:0573-89399340 市府網:5593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