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福鎮志華中心小學有一顆香樟樹,坐落在兩幢教學樓之間。沒有人能清楚地說出它的年齡,只記得,它是校區多次改建后,唯一留下的“物件”。
日復一日,時光荏苒,眼看志華桃李滿枝頭。
轉瞬間,志華,已走過70余年。
不是所有人都知道桐鄉有個志華,但“知上市,必知志華”。
志華的辦校歷史,并不短。
在學校的校史館內,脈絡清晰地記錄了它的前世今生。
它創辦于1949年8月,原名上墅初小,校址位于上墅廟后頭。
1961年改稱上墅人民公社中心小學。1978年8月,中小學合并,稱上市公社中心學校。
1995年,美籍華人馬有志捐資助學,易名上市志華中心小學,承載“立志振興中華”之意。
1998年,上市鄉并入崇福鎮,第二年,學校改用“崇福鎮志華中心小學”一名,并一直沿用至今。
寥寥幾行,過去厚重無比。
這是,文字記錄里的“志華”。
在上世紀90年代初,上市還屬于“鄉”一級時,轄區散布著眾多“小學”,比如,平西完小、火炬完小、城郊完小,還有眾多“村小”。
平西完小舊照
這些“村小”的學生,往往一到三年級,是在各自的村小就讀。然后,等到四五年級的時候,就進入“完小”或去志華小學讀書。
那時,志華小學和幾所完小更多承擔著小學高年級的教學任務。有低年級的,但班級并不多。在老教師鐘玉良的記憶中,低年級幾乎都是一兩個班,四到六年級則是年級越高班級越多。
“最多的時候,一個年級大約有5個班,每個班近50人,全校有1800多人。”
這大概是,志華小學人數的“高峰”。
70余年的辦學歷史中,志華也走出過不少優秀學子,他們在各行各業,閃閃發光。
“我印象最深的是湯曉燕,98年小學畢業,當年高考浙江省第28名,清華畢業,現在是上海外國語大學的一名教授。”鐘玉良說。
聽得出來,這是作為一名教師的驕傲。
區別于過去的拉紅色橫幅,現在的志華,“喜訊”常常上墻。比如,在學校的樓梯間墻面上,就掛滿了現階段志華優秀學子的履歷海報。
可以說,每一張上墻的海報,都是志華的“高光時刻”。
(三)不斷提高的“顏值”
“原先,南面第一幢教學樓前,是自行車棚,兩幢教學樓中間的天橋,也是后來建造的,北面這幢教學樓,剛開始也是沒有的,都是新建的……”
從教40年,鐘玉良對學校的變化,如數家珍。
而相比先后建起的三幢教學樓,操場的遷移,印象最為深刻。
志華的老操場位于現食堂與北邊教學樓的中間位置,不同于現在的塑膠跑道,那時的跑道還是煤渣鋪成的,“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而且,老操場并不大,學校每次辦運動會,學生都得滿校園跑。
但,這一點不影響大家的熱情。
學生時代的歡喜,從來都與大小、多少無關。
還有一直“堅守陣地”的籃球場,曾經也承擔了老操場一部分的“工作”。在那個還沒有圍欄網的日子里,每每下課鈴聲一響,總有人急不可耐地沖出教室,扔上幾個球框才滿意地回到教室。
現在,它仍是學生的“心頭愛”。無論,新舊。
一個以昂揚姿態向上躍升的箭頭(學校雕塑“茁壯成長”),這是志華的校園符號,也是無數志華學子畢業照里共同的回憶。
這個曾經坐落在進門口花壇里的“明星”,如今已被安置在學校花園的一隅,每到春夏,花團錦簇。
就好像,志華變了,但從某些角度來說,它又從未變過。比如,辦學的初衷、教書的熱情……
(四)誰是校門外“愛豆”?
校門外的小店或是小攤,總是學生時代繞不開的話題,也是回憶青春時,難忘的一抹。
說起志華的校門外,金文娥的文具店,“出鏡率”最高。
“賣文具,也賣好多小零食。”
“我那時的零花錢,都花在那了,除了文具,也有好多好看的海報和貼紙。”
“是一個老奶奶和他老公開的,后來好像是她女兒在開。”
……
回憶散漫,但大體的輪廓清晰,這是一家極受學生喜歡的小店。
而在金文娥的旁邊,還有一家小吃店,炸串沸沸、粉絲湯……都是學生時代最愛吃的美味。每到放學的點就人頭攢動,大家成群結伴的一邊聊著校園趣事,一邊等著吃食。
即便畢業已經十余年了,曹婷紅依舊記得,那炸串的醬料有多誘人。“最愛吃炸餛飩,但現在都很少能吃到了。”
還有那些叫不出名字的“小推車”,在某個放學的傍晚,都曾給過學生一絲慰藉。
有人說,學生時代吃到的美食,之所以念念不忘,并不是它有多好吃,而是人們懷念那時簡單而純粹的美好。
采訪結束的時候,正好是下課時間。學生們從教室門魚貫而出,原本寂靜的校園,頃刻喧嘩了起來。
即便是在冬日,都能讓人感受到蓬勃的生機。
從“立志振興中華”到“志學、擇善、興華、尚美、崇勞”,志華背后承載的含義,更為深遠及遼闊。
但沒關系,志華的學子能做到!
是的,它依然很強!
相關新聞:
1.本網(桐鄉新聞網)稿件下“稿件來源”項標注為“桐鄉新聞網”、“今日桐鄉”、“桐鄉發布”、“桐鄉時間”、“FM97.1”“桐鄉市廣播電視臺”等的,根據協議,其文字、圖片、音頻、視頻稿件之網絡版權均屬桐鄉新聞網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未經本網協議授權,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復制發表。已經本網協議授權的媒體、網站,在下載使用時須注明“稿件來源:桐鄉新聞網”,違者本網將依法追究責任。
2.本網其他轉載稿件涉及版權等問題,請作者或版權所有者在一周內來電或來函。聯系電話:0573-89399340 市府網:5593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