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9月,桐鄉市伯鴻學校正式落成啟用,這所以教育家、出版家陸費伯鴻先生命名,致力于為孩子們打造一個讀書好地方的學校,有何辦學特色和理念?在校園建設和校園文化上,又有怎樣的特點?
本期《校長訪談》,我們走進伯鴻學校,一起傾聽校長楊建偉的教育心聲。
孩子們正在閱讀。
楊建偉近照。受訪者供圖
記者:作為城北優質教育資源的有力補充,伯鴻學校想要打造怎樣一所學校?
楊建偉:伯鴻學校以“博學雅行”為校訓,“博物通達,逐夢未來”為辦學理念,弘揚“博雅”文化,培養博學雅行、胸懷夢想的現代小公民。學校設想打造3張名片——
一是書香伯鴻,筑文化意蘊。伯鴻先生說:書籍為最喜之“無形感化物”。學校立志以文育人,以文潤心,鼓勵孩子們暢游書海,走向更為廣闊的學識境地。
二是科藝伯鴻,筑未來涵蘊。學校擁有天空書城、鴻蒙天文館、塑刻體驗室等特色場館。優越的學習空間,多元的學習資源,為孩子們的個性發展提供了保障。
三是生態伯鴻,筑生命底蘊。學校有“森林校園”之美譽,尚自然,重實踐,鼓勵孩子們走進自然與生活,在感受生命意義的同時,求知達理,孕生志向,筑夢未來。
記者:伯鴻學校以“森林校園,伯鴻書匣”為設計理念,這一理念是如何呈現在校園建設和校園文化上的?
楊建偉:森林是樹木生長的地方,是象征著生機與希望的地方。
在校園基礎建設上,學校除了地面種植大型喬木和色塊灌木外,還向空中進行拓展,呈現立體式的森林校園場景,讓孩子們感受到校園如森林,自然觸手可及,享受生態之美。
在校園文化打造上,學校四層逐夢長廊分別為藝術夢、文學夢、中國夢、未來夢,且每層長廊均設置學生閱讀區,讓孩子們在校園隨時可閱讀、隨處可閱讀,閱讀就像呼吸一樣自然。
學校的天空圖書館已添置了5200多冊圖書,未來還有智慧圖書瀑布流、繪本閱讀數字廳、博雅學子朗讀亭等。
每周一、三、五,學校推出全景閱讀系列微信,分好書推薦、伯鴻傾聽、共讀時光等板塊,鼓勵師生共讀、親子共讀,全方位、立體式為孩子們構建一個想讀書、會讀書、愛讀書的平臺。
記者:今年首批新生入學,學校特別注重細節化管理,并用了1周時間,讓孩子們去適應從地下接送區到教室的路線,這些細節化管理,目的是什么?有何初心?
楊建偉:對于一所新學校而言,如果說硬件設施和條件是外在的顯性標識,那么師生的素養就是內在文化呈現,而內在文化的核心便是植根于內心的修養。
從孩子們進入校園的第一天開始,我們便著重行為習慣的養成訓練。校園很大,孩子們很小。上學路線到上下樓梯、就餐、上廁所、集隊出操……為讓孩子們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老師們花了整整1個月時間。
比如,就餐前教室里的凳子須推進,排隊迅速有序;就餐時保持安靜,餐后把桌面擦干凈,結伴自主回教室等。出操整隊喊1遍口令,督促孩子們迅速集合不拖拉。所有這些細節化管理,都是為了讓孩子們明白處處有規則、習慣成自然。
記者:近年來,桐鄉通過新建、改擴建等方式,建造起一座座新學校。伯鴻學校作為一所新學校,接下來如何快速打造自身知名度和美譽度,獲得社會認可?
楊建偉:新學校要在短時間內打造知名度和美譽度,必須全力以赴,要用心、用情。這里最核心的,是要處處體現以人為本的理念。要看得見學生、想得著教師、望得到家長,這是伯鴻的育人之道。
在學生培養方面,針對小學生年齡身心特點,要始終遵循小步子原則。從好習慣培養入手,讓好習慣內化于心。要讓學生學有所得,學有特長。
在教師發展和家校共育方面,要在價值認同的基礎上形成合力,要為教師不斷攀登提供腳手架和實驗臺。因此,學校實施“博雅·優才”教師成長營之雙優雙翼培養工程。
記者:一所學校的發展,教師是關鍵。伯鴻學校的老師總體較為年輕,接下來,如何培養好這支年輕的隊伍?
楊建偉:隨著教師的不斷成長,勢必會帶動一群生命漸次舒展、綻放精彩的學生,最終讓師生共同成長。
針對目前年輕教師居多的實際,我們在教師隊伍的打造上,重點從文化鍛造、研修一體、多元進階三方面入手,希望他們成為“有思想、有底氣、有追求、有情懷”的“四有”好老師。
相關新聞:
1.本網(桐鄉新聞網)稿件下“稿件來源”項標注為“桐鄉新聞網”、“今日桐鄉”、“桐鄉發布”、“桐鄉時間”、“FM97.1”“桐鄉市廣播電視臺”等的,根據協議,其文字、圖片、音頻、視頻稿件之網絡版權均屬桐鄉新聞網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未經本網協議授權,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復制發表。已經本網協議授權的媒體、網站,在下載使用時須注明“稿件來源:桐鄉新聞網”,違者本網將依法追究責任。
2.本網其他轉載稿件涉及版權等問題,請作者或版權所有者在一周內來電或來函。聯系電話:0573-89399340 市府網:5593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