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高考、中考、期末考陸續結束,學生們期盼已久的暑假來了。
然而連日來,在一些短視頻平臺上,“某年級暑假最可怕”之類的言論甚囂塵上:“一年級的暑假最可怕”“二年級的暑假最危險”……高一、高二的暑假,全都“很可怕”。
暑假是學生放松身心的好時光,也是學習提升的好時段,不論是“玩”還是“學”,本都無可厚非。然而,當原本純粹的長假被渲染成“可怕的暑假”,當學生和家長被一些教培機構過度煽動甚至被當成“韭菜”來收割,假期就變味了。
暑假是美好的,無處安放的“暑假焦慮”才真正可怕。我們不禁要問:暑假為何“最可怕”?面對悠長假期,學生和家長該如何破解焦慮?
一
曾經人們心目中最快樂的暑假,怎么就“最可怕”了?
原來,這些短視頻認為,暑假是個“分水嶺”,是孩子成績實現“彎道超車”不可錯過的關鍵時期。若是冷靜下來分析就會發現,一些有關“暑假最可怕”的言論,與曾經火熱的教培行業進行營銷的話術如出一轍:比如進行“夸張式”營銷,挑動家長們緊張的神經;比如自我標榜“教育權威”,套用一些似是而非的理論。加之視頻中博主們博眼球的話語、夸張的表情、充滿緊張感的配樂,很容易戳中一些“望子成龍、望女成鳳”者的軟肋。
不僅如此,有人發現,很多視頻下方都掛著各式各樣的商品鏈接,主播們“侃侃而談”之后,話鋒一轉,不是進行培訓課程銷售,就是賣力兜售教輔書籍。顯而易見,“暑假最可怕”的論調,已經成為某些機構與平臺冠冕堂皇的“生意經”。
種種“暑假焦慮”,在大數據時代算法推薦機制的加持之下,抵達家長的手機、言談乃至腦海中。究其根本,這就是打著關心下一代成長的幌子,行流量帶貨、忽悠斂財之實。
二
毫無疑問,讓學生在暑假期間保持一定量的學習是必要的。近年來,國內的學校開始普遍注重素質教育,在適量的文化課作業之余,安排孩子們一些體育、勞動和社會實踐、美育、德育等作業。
而“暑假焦慮”渲染者,卻通過刻意營造成績在一個暑假就能實現“一飛沖天”式逆襲的論調,以煽風點火式的話術販賣焦慮,其危害不容小覷。
一是加劇“劇場效應”。按照群體心理學分析,“不能輸在起跑線上”的爭強好勝感,在信息轟炸的催化下,放大了“前排觀眾為了看得更清晰站了起來,后排觀眾只好跟著站起來”的劇場效應,導致部分家長產生一種想法:別人家孩子都在提前學,我們不得不學。而這部分家長的焦慮,就會引發更多家長的焦慮,繼而容易引發全社會對教育問題的焦慮,這也就是我們常說的“卷”。
二是誘發高分低能。頻繁刷題或是集中培訓,有可能帶來一時的成績提升,卻可能導致部分孩子喪失時間管理能力、自主學習意識、深度思考能力等。一旦進入需要自主學習的大學校園后,這些孩子的能力薄弱之處就很可能暴露出來。
事實上,除了應試教育能力外,孩子的其他能力也很重要。正如有網友說:“一個小孩的成長和發展是多元的,除了學習,人格、情商、閱歷的拓展健全都很重要。前者靠上學的時候提高,而后者就靠放假期間提升?!?/p>
三是歪曲教育本質。把“教育”二字拆開來看,除了教書,還要育人。中國人歷來說,“重精神,貴德育”,“養體開智以外,又以德育為重”。而長期營造分數焦慮、文憑焦慮的氛圍,則有可能讓更多的人陷入“唯分數論”,使教育走向極端化,脫離教育“以一個靈魂喚醒另一個靈魂”的內核。
三
那么,如何來消解家長和孩子的焦慮,讓暑假變得不那么“可怕”?
加強“家長心理學”教育尤為重要。人到中年的家長,往往會在“上有老、下有小”的情境下,把自己的恐慌無力感、悵然若失感,轉移到對孩子的期待上。
事實上,除了單純看成績,陪伴孩子成長、和孩子共同成長,才是更為健康的家長心態。如今,與家長、學生相關的心理健康講座越來越多,其初衷正是讓“培育孩子健全人格、陪伴孩子共同成長”成為應有的心態,真正走進家長心中。
在“雙減”語境下,媒體應以正確導向引導社會輿論。無論是主流媒體還是自媒體,都更應關注考生如何進行志愿填報、如何做好人生規劃等服務性選題,幫助考生和家長打破信息壁壘;同時,多關注、宣傳孩子們的心理健康,以及他們在其他方面的優秀品質。
從規范教培機構的角度看,除了線下治理之外,還要提升線上巡查力度。不久前,教育部就發布《關于做好2023年暑期校外培訓治理有關工作的通知》,要求嚴厲打擊各種隱形變異的學科類培訓。
與此同時,平臺也應肩負起監管、治理的責任。對于制造焦慮等宣傳營銷手段,要堅決進行遏制,嚴格審查自媒體賬號的所謂“名師”身份,對違規發布行為該刪除刪除、該封號封號。
炎炎酷暑,為何要設置暑假?就是讓孩子們可以充分休憩、盡情玩耍、拓展視野、接觸自然。學習是一輩子的事,而學會如何收放有度、勞逸結合、親近自然、同伴交流、融入社會、熱愛生命,這些特殊的“暑假補習”內容,是讓孩子們終身受益的修為。
“暑假焦慮”何處安放?不妨從讓“暑假”前的定語重新變回“快樂”開始。
相關新聞:
1.本網(桐鄉新聞網)稿件下“稿件來源”項標注為“桐鄉新聞網”、“今日桐鄉”、“桐鄉發布”、“桐鄉時間”、“FM97.1”“桐鄉市廣播電視臺”等的,根據協議,其文字、圖片、音頻、視頻稿件之網絡版權均屬桐鄉新聞網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未經本網協議授權,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復制發表。已經本網協議授權的媒體、網站,在下載使用時須注明“稿件來源:桐鄉新聞網”,違者本網將依法追究責任。
2.本網其他轉載稿件涉及版權等問題,請作者或版權所有者在一周內來電或來函。聯系電話:0573-89399340 市府網:5593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