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進入初中后,有些家長會經歷一些不適應。特別是到了初二,隨著孩子逐漸走向成熟,加上學業負擔加重,孩子情緒容易波動,和家長的交流也隨之減少。這些改變,給部分家長帶來了苦惱,甚至引發親子矛盾,業內將此現象稱之為“初二現象”。
“初二現象”是否普遍存在?為何集中在初二階段?日前,記者采訪了我市兩位教育人士,聽聽他們的意見、建議。

從事教育工作已經23年的老師張惠,是桐鄉六中教育集團振東中學的一名班主任,目前她所帶的學生正上初二。說起“初二現象”,張惠坦言,孩子到了初二,有些性格平和、溫順的孩子,會變得叛逆;還有些開朗、活潑的孩子會沉默寡言。“這些變化究其原因,可能是隨著孩子們心智的成熟,對家庭的依附性向社會的獨立自主過渡,內心會有不安,情緒會有起伏。”
張惠笑著說,班主任就像“消防員”,當孩子與家長出現矛盾時,班主任及時出現,澆滅這團因親子矛盾引發的“火”。最近,她就遇到一件事:貼心的父親因寒潮來臨擔心兒子受冷,讓其穿秋衣秋褲,可兒子并不領情,覺得父親小題大做,還鬧起了脾氣……最后,家長還給她打了電話。
“孩子到初二,家長之間交流最多的問題,就是述說孩子的各種狀況,以及孩子翻臉關門的事。”張惠說,有一些家長與孩子沒話找話,隔三差五問孩子“學校中午食堂吃了啥”,問的次數多了反招孩子煩,一看到家長就拉下臉,讓家長很無奈。
最近,張惠以電話的形式與班里的10多名家長進行溝通,將發現的共性問題寫了一段文字分享在家長群,指導家長做好家庭教育。面對初中生,家長該怎么做?張惠建議,首先,當發生親子沖突時,家長不要用言語激化矛盾,或帶暗示性很強的語言指責孩子;其次,孩子情緒低落時,家長做一個旁觀者,不要急于了解孩子不開心的原因,給孩子消化的空間,盡量做到不包辦。
再次,當孩子愿意傾訴時,家長要耐心傾聽,放棄評判、說教的方式,做孩子的朋友。若孩子犯錯時,家長要先平復自己的情緒,多傾聽孩子,不“翻舊賬”,不給孩子貼標簽,就事論事,對錯誤行為進行批評;第四、家長始終保持一種學習的狀態,不把夫妻矛盾、工作不順等情緒轉嫁到孩子身上,做有趣的父母,有自己的愛好,用言行影響孩子。
在桐鄉市求是實驗中學老師費國平眼里,上了初中的孩子,“變”是一個顯著的特點。比如,生理上的變,孩子開始發育;心理上的變,家長會發現不知從什么時候起,孩子不聽話了,甚至還可能與家長對著干。最不可理喻的是“你要東,他偏朝西,你要西,他偏朝東”。
“面對孩子的變化,家長要有明確的教育理念:當孩子出現不可理喻的表現,家長不可‘全面打壓’,也不可‘放任自流’。父母要特別重視子女的這一特殊時期,用智慧處理好孩子的這種特殊心理表現。”費國平建議,家長要抓住“肯定”“調整”“精準”這三個關鍵詞。
肯定孩子的成長表現,當家長遇到孩子逆反、不聽話、不配合、不溝通時,要理解這是孩子成長的表現,不盲目否定孩子,對孩子勇于自我探索的表現加以肯定。調整家長的教育方式,家長需要及時調整自己在教育中的主導地位,做孩子成長的陪伴者,同時,良好的家庭氛圍有助于親子溝通。精準施策,“對癥下藥”,針對不同類型的逆反行為,父母可以采用不同的應對方式,比如,暴躁型逆反的孩子,父母不要硬來;沉默型逆反的孩子,父母要有耐心;對“心口不一”型逆反的孩子,要讓孩子感受到父母的真誠。
“孩子的變化是青春期逆反的表現,家長們要有耐心、細心,多去觀察孩子的特點、了解孩子的需求,接納孩子。”費國平補充道。
相關新聞:
1.本網(桐鄉新聞網)稿件下“稿件來源”項標注為“桐鄉新聞網”、“今日桐鄉”、“桐鄉發布”、“桐鄉時間”、“FM97.1”“桐鄉市廣播電視臺”等的,根據協議,其文字、圖片、音頻、視頻稿件之網絡版權均屬桐鄉新聞網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未經本網協議授權,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復制發表。已經本網協議授權的媒體、網站,在下載使用時須注明“稿件來源:桐鄉新聞網”,違者本網將依法追究責任。
2.本網其他轉載稿件涉及版權等問題,請作者或版權所有者在一周內來電或來函。聯系電話:0573-89399340 市府網:5593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