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袤鄉村是“共同富裕”的主戰場之一,而鄉村振興則是實現共同富裕的必經之路。
眼下,崇福的田野上正活躍著一批“有知識、懂科技、會經營”的農民創客,他們用新技術、新理念讓土地“生金”。而依靠農創產業的溢出效應,一個個“共富大棚”在崇福拔地而起,帶領村民走上致富路。
以農引農,搭建共富框架
項智能沒想到,自己會在崇福打一場“翻身仗”。
2016年,崇福鎮開始探索打造農創園,優惠的政策、完善的設施,吸引了大批年輕創客來這片土地“掘金”。
這其中,就包括桐鄉禎辰花卉有限公司負責人——項智能。彼時,他剛經歷創業失敗。經當時已經入駐的農創客徐杰推薦,項智能帶著幾十顆繡球種子,從江蘇來到崇福。
在農創園“政府搭臺、創客唱戲”模式的實踐下,短短幾年,項智能的繡球花產業迎來了質的發展:種植規模擴大到近百畝,品種達300個以上,2021年銷售額達到600萬元。
而農創園也從一張圖紙、零星大棚,演變成了如今的全國農創先行區,并先后獲評全國首批“星創天地”、國家級全國農村創業園區、省五星級青創農場等榮譽稱號。
只有在大磁場的引力下,才能擁抱更多機遇。在農創園淘到第一桶“金”的創客們,紛紛動員同學、朋友、熟人到崇福創業。
農創客點燃的創業星火,在崇福掀起了燎原之勢。除了全國各地慕名而來的創客,不少本地村民也加入了進來。大學生鐘海炎放棄研究所工作回鄉創立了湘語溪溪生態農場,從事循環立體種養研發與生產。留良村村民浦曉良在農創園創客的影響下,從皮草經營戶轉型成為高標準葡萄種植大戶;在外拼搏的張靜惠看到了故鄉農創事業的發展前景,由上海動漫公司老總轉型為“江南”桑園“李子柒”......
這群青年農民創客,在這里創造出更多模式的新農業,拓寬了農業致富之路。
共富大棚,點“土”成三金
“要實現共富,光靠農創客的‘輸血’是難以持續的。”崇福鎮副鎮長屠建強說,全域農創推進全民共富,歸根結底得依靠廣大農創客建立起一個良性的“造血”系統。
日益增多的農創客,在這里建起了眾多農業基地,而這些基地又為周邊村民及低收入農戶提供了更多的就業機會。今年66歲的沈春娥是東安村村民,她告訴記者,自從家門口建起大棚,她有空便會來這里幫忙,“離家近,對我們老年人來說很方便,而且收入也不錯,一年可以多賺兩三萬。”
截至目前,農業基地已帶動周邊勞動力300余人,一年下來,僅工資收入就達到近千萬元。
要領著農民干,更要帶著農民賺。依托農創園的溢出效應,2021年,崇福鎮東安村、灣里村村、聯豐村還建起了“共富大棚”。由村黨組織牽頭,村集體實施,將低收入農戶的承包地以“互換并塊”的方式實現集中連片,建設現代高效農業共富大棚。建成后的大棚出租給農創客等農業主體經營,并優先吸納低收入農戶就近就業。低收入農戶以此獲得土地租金、入股股金、就業薪金,實現“一地三金”,同時,也壯大了村級集體經濟。
灣里村村黨委委員管泳桔給記者算了一筆賬,每畝土地每年租金1000元,保底分紅1500元,如果有勞動能力的低收入農戶可進入大棚工作,工資收入2萬余元,這樣算下來每年能為每名低收入農戶帶來近3萬元的收入。而對于沒有勞動能力的低收入農戶來說,原本閑置的土地,也可以通過這種方式實現增收。
截至目前,崇福鎮“共富大棚”項目已帶動周邊低收入農戶113戶,每年可為村級集體經濟增收43萬余元。
五村抱團,謀共富新篇
單絲不成線,獨木不成林,共同富裕需要多方合力。
于是,在共富大棚的基礎上,崇福又將目光投向了抱團發展,并提出“五村抱團”的發展規劃。
何為“五村抱團”?它與原先的共富大棚又有什么區別呢?
屠建強介紹,“五村抱團”是以農創共富鄉村為載體,東安、上市、芝村等崇福西片5個村成立共同富裕聯合體建設共富大棚,打造升級版共富大棚項目,探索共同富裕道路。“我們計劃成立強村公司,籌集鄉賢‘共富基金’,實施‘共富大棚’項目,采用農創客與特色產業相結合方式,實現村集體+農創客+低保戶抱團+金融惠農+鄉賢共富基金的經營模式。”屠建強說。
而如今,升級版的共富大棚即將在東安村啟動建設。“這些大棚雖然還沒建,但已有很多創客申請入駐。”東安村黨委委員、村委會副主任楊娟萍笑著說,依靠崇福農創產業的蓬勃發展,如今共富大棚可以說是供不應求。
黨建引領是推動共同富裕的重要路徑。接下來,崇福鎮將進一步完善基層組織建設,以農創園為核心,聯合灣里村村、東安村、留良村、聯豐村、店街塘村等村黨組織以及宏望稻蝦基地、張繼東農場等產業鏈組織,建立基層黨建共同體,以點及面建成“鎮黨委+村黨組織+企業”的崇福鎮共同富裕全域黨建聯盟,由村黨組織書記擔任聯盟理事,共同推動聯盟起實效。
以農創產業發展帶動青年創業創新、農民增收致富、村級集體經濟發展壯大,崇福正探索走出一條以全域農創帶動共同富裕的發展新路徑。
相關新聞:
1.本網(桐鄉新聞網)稿件下“稿件來源”項標注為“桐鄉新聞網”、“今日桐鄉”、“桐鄉發布”、“桐鄉時間”、“FM97.1”“桐鄉市廣播電視臺”等的,根據協議,其文字、圖片、音頻、視頻稿件之網絡版權均屬桐鄉新聞網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未經本網協議授權,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復制發表。已經本網協議授權的媒體、網站,在下載使用時須注明“稿件來源:桐鄉新聞網”,違者本網將依法追究責任。
2.本網其他轉載稿件涉及版權等問題,請作者或版權所有者在一周內來電或來函。聯系電話:0573-89399340 市府網:559340